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社会文学>回到东汉> 第六百七十九章 梓潼县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七十九章 梓潼县城(1 / 2)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三十八年),复置益州和广汉郡,雒县为广汉郡属县。

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83年),魏灭蜀,分益州为梁州。广汉郡改属梁州,雒县仍为郡治。

东晋时期(公元317年至公元420年),广汉郡仍属梁州,雒县为郡治。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蜀郡为益州。次年,分雒县置什邡县。

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复置汉州,领什邡、德阳、绵竹三个县,撤销雒县建制,由汉州直辖原雒县地区,以原雒县为州治。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明玉珍在蜀称帝,建立大夏国,复置雒县。

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灭大夏国。同年,省雒县入汉州,仍领三县。明末,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建置沿旧。

清初,仍如明制。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降汉州为散州(单州),不再辖县,隶属成都府,沿袭至民国元年。

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汉州为广汉县(缘广汉郡而名),属川西道(次年改为西川道)。

而梓潼县城就是隶属于广汉郡治下!

梓潼县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东北方,

春秋战国时期,梓潼属蜀国领地。秦国开始在蜀地实行郡县制,置蜀郡,划蜀地为三十一县,梓潼县始置,隶属秦国蜀郡。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派遣将军林挚平定巴蜀,汉承秦制,仍实行郡县制。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公孙述据蜀,建“大成”国,又改子同郡为就都郡。

三国蜀汉炎兴元年(公元263年),曹魏遣大将军钟会、邓艾伐蜀,后主刘禅献城投降。魏灭蜀后,将蜀国划分为梁、益二州,梓潼郡仍置,隶属魏国梁州(州治在后世的陕西汉中),仍分领蜀汉时所属七县。

汉兴元年(公元338年)李寿接皇帝位后,改国号为“汉”,梓潼县仍置,仍隶属大汉梓潼郡(郡治涪城县)。置于梓潼水尾的万安县(县治即后世的梓潼县仙峰乡),亦徙移至潺亭(即后世的罗江县)。

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晋穆帝司马聘遣征西大将军桓温代蜀,成汉战败,成汉王李势献城归顺,成汉所辖梁、益二州又入东晋版图。

永和四年(公元348元),梓潼县奉谕割西北地区(后世的许州、仙峰、双板及江油市重华、文胜、厚坝、马阁、二郎庙、青林口、雁门坝诸地)置北阴平郡和阴平县(郡、县治同治今江油市河口坝镇之阴平坝)。梓潼县仍置,隶属梁州梓潼郡(郡治涪城县)。

南北朝时期,东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太尉、晋王刘裕迫晋恭帝司***退位。刘裕接皇帝位后,改“晋”为“宋”,史称刘宋。梓潼县仍置,隶属梁州梓潼郡(郡治涪,即后世的绵阳市)。

刘宋明三年(公元479年),骠骑大将军、太傅、相国肖道成,逼宋主刘准退位。肖道成登上皇位后,即改“宋”为“齐”,定都建康(后世的南京),史称“南齐”。梁、益二州尽为南齐版图。梓潼县仍置,隶属益州梓潼郡(郡治涪)。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安寿县还名梓潼县,仍隶属西南行台普安郡。

唐高祖李渊建国初期,沿袭隋朝旧制。

南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路和利州西路,梓潼、阴平二县隶属于利州东路普安军。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普安军升为隆庆府,梓潼、阴平二县皆隶属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又将利州之东西二路合为一路,称利州路,梓潼、阴平二县皆隶属利州路隆庆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