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俊南下时,魏国使者团队部分成员以私人身份也南下象邑,准备在这里进行一些学术上的讨论。
正好廖立、虞世方、蔡昭姬也要搜集北方的史料,很重视这次会面。
战争短期内很难爆发,如果再一次爆发,许多史料、文籍又可能经历损毁、遗失。
而袁奥这些人在北方拥有广阔人脉,为了缔结友谊,为今后的合作奠定基础,这些家族肯定愿意出力气搜集史料。
这种文人、史官之间的交流,怎么能说是沟通敌国?
阮籍跟随袁奥抵达象邑,他在漓江边散步,远远可以看到修在山坡上的卫率小学。
至于为什么修在远处的山坡,据说是坡上蚊虫较少,气候更为凉爽。
今年实在是太过燥热,中原干热、荆州闷热,只有进入湘江,溯游而上时才感到凉爽。
更是因为岭南酷暑,北府开发岭南的迁移计划也不得不延迟、取消。
气候恶劣,或许也是一件好事……起码国力恢复缓慢,会延迟战争的到来。
战争很不好,阮籍对此充满抵触情绪,可又不得不适应。
汉军北伐时,魏军连战连败,曹丕也是被逼的没办法,不得已只能迫使曹魏勋贵、大族子弟开始强化训练军事素养。
曹丕在推动军事教育,士族嗅觉敏锐,最能适应时代的潮流,阮籍跟所有同龄士人一样,也开始学习剑术,强化技击。
阮籍被远近景色所吸引,他和绝大多数南下士人一样,不知道袁奥带来了什么。
袁奥带来了曹丕写给田信的信,这是‘一部’著作,以书信的方式写给田信。
内容以阐述、表达对文化、潮流发展的看法为主,有许多曹丕对时代、文化的看法,也有许多曹丕拿不定看法,咨询田信的段落。
这部‘信’,意在跟田信深入探讨文化。
这是写在纸上的信,两匣纸张写的满满,难道其中真的全都是文化相关的讨论?
虞世方不信,可还是迅速转发到岭南,交付田信手里。
大魏两条腿已经被砍断,曹丕纵然想策反,又能有多大效果?
阮籍懵然无知,根本不知道自己这些人游走在死亡的边缘。
而曹丕,正用他们试探关羽、诸葛亮的容忍度。
两天后,田信收到这两匣纸张,一匣写着《文论》,另一匣写着《典论》,典论是曹丕以陈述的口吻表达他的看法;文论是以探讨的口吻询问自己的相关看法,并期待自己的回信。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方方面面的私事向他倾诉哀苦。
比如今年雒阳气候酷热,曹丕的一个儿子就生疽而死,继唯一女儿东乡公主病亡后,曹丕九个儿子现在就剩八个。
曹丕信里还抱怨,说之前两个月并没有收到自己的信……自己也没收到曹丕的信,难道被朝廷截留了?
还是说书信通讯是正常的,是曹丕故意没有写信,收了自己的信,又谎称没收到,故意制造假象,让自己怀疑书信被朝廷截留?
彼此通信不是机密,田信也不怕这些信落在先帝手里,内容并不涉及军事机密或高层人事变动,只聊生平、时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