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民国之国术宗师> 第162章 大刀队背后的故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2章 大刀队背后的故事(2 / 2)

“六少,那大刀队就是手枪队”。

西北军的手枪队,最早可能在1914年,冯玉祥当北洋混成旅旅长时搞出来的。到十年后,西北军一个师里,师直、几个团直的手枪队一集合,都能独立组成一个团。不过,当时的奉军有冲锋枪敢死队,清一色的MP18冲锋枪,也就是手提花机关枪,比西北军的手枪队还要强些。

西北军的手枪队,有三大标准配置:匣子枪、大刀和手榴弹。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带上马枪、长矛。

手枪队的装备是西北军最好的,训练强度也非常大,善于长途奔袭,更擅长夜袭。

在民国,想让士兵们保证大强度训练又不夜盲,很不容易,仅伙食水准就远高于全国水平,手枪队能做出一天一夜奔袭100公里的事情,跟伙食好有很大关系。

说民国时的西北军装备破烂,可能普通士兵是这样,要说手枪队,只能称之为精锐中的豪华精锐,绝不破烂。

甚至,中央军的精锐部队都比不上。

这是史实。

西北军的手枪队,从早期的10响匣子枪,到后期的二十响大肚匣子,一直挑最强大的火力配置。

在长城抗战期间,西北军夜袭的士兵们,配置了两支以上的二十响,弹药配置是200发。而同期中央军使用二十响的精锐部队,也不过是3个弹夹,30发子弹,一长一短两个弹匣。

正因为训练、营养、武器都极为突出,大刀队才能创下如此战果。

而这些,都被手枪队士兵所背的一口4斤重的大刀所遮掩了光芒,让不明真相的人士以为,手枪队靠大刀才取得了如此战线。

张六少自然知道这个,扯嘴哼了一声。他也是领军打仗的人,战报上不对劲的地方,自然入眼剌目。

杀伤敌军数千或许有可能,但缴获飞机1架是什么鬼?居然还缴获了11辆坦克和6辆装甲车,真当日本人的坦克是纸糊的?

张六少就指着报纸说道:“那你说,这捷报,有几分真的?”

王洪愣了一下,想了又想,突然笑道:“报纸是给老百姓看的,说真的就是真的呗”。

张六少闻言一愣,想了想,苦笑着说:“还真是这样,就是显的东北军无能了”。

29军的普通士兵装备非常简陋,属于长城抗战部队当中的叫花子军。靠这些“叫花子”死守喜峰口整整10天,不但多次打退敌人进攻,其精锐手枪队还数次夜袭冲入敌军阵地。

如今29军还在喜峰口死守,历史上的他们,一直坚守阵地未失。直到侧翼友军(晋绥军)防线被击溃,29军才被迫撤出喜峰口,其战斗之顽强可见一斑。

所以这场大捷的真相,到底杀了多少日军,真的无需细究。

因为这时代的老百姓,需要一场大捷,29军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所以它必须是真的,如此,才能激励中国人民一起抗战,才能坚固中国人民反抗的决心。

何况,29军的大队刀杀退日本人的战果是真实的,也确确实实炸毁日军18门大炮。至于报纸上所说,杀了几千日军,缴获装甲车、飞机什么的,只能说宣传需要。

以大刀队出击五百,只有十余人幸存,几乎全军覆灭的损失,没可能缴获到什么。

但无可否认,奋勇杀敌的大刀队战士都是英雄,他们面对机枪大炮,坦克飞机,纯粹是在用血肉之躯抵挡炮火,挡住了侵略者嚣张的气焰。伤亡如此之大,这样的夜袭前后还打了好几次,确实给民国的军人们树立了榜样。

大刀队在史上很少记载,却值得一提的有两点:

第一点,在大刀队撤退后,周围一带的村民,遭到了残酷的报复。日军在喜峰口附近肆意杀戮周边村镇的老百姓,制造了一场大屠杀,后世却没有详细记载。

第二点,从大刀队的武器配置中,就可以知道,极利于近战、混战、夜袭。但日军害怕的根本不是大刀,因为从技术上讲,大刀最多是换命,水平稍差的就不是日军剌刀的对手。

日军被袭是因为对地形不熟,应对夜袭准备的不够。要知道,大刀队夜袭走的山路,是当地人都少为人知的,日军防守不到,所以被打了个冷不防,20响与手榴弹落在头上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可日军吸取了教训后,后期作战,29军大刀队的战绩就成了绝响。

不管怎么说,喜峰口这一战,成就了大刀队,并且声名远扬,广为流传。

------

每章一说:剑法依其不同的运动特征与目的而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在《汉书·艺文志》兵伎巧十三家199篇中,谈及剑道的就有38篇(失传)。民国期间,对剑法的研究,更是进入鼎盛时期。研究击剌格洗四剑之术的《达摩剑》、《武当剑谱》、将击剌格洗扩展为砍撩摸刺抽提横倒七剑之母的《剑法图说》,一家两名的《昆吾剑》、《青萍剑》,走转的《八卦剑学》、各家风格各异的《太极剑》等等,这六派剑法,就使人大有目不暇接、习而不绝之感,充分体现了兵刃中,“惟剑之用法最多”的说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