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要想发展,粮食问题是必要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充足的粮食基础之上,才能有精力去创造和发展。
所以,这一年,农耕便是大秦的头等大事。
为了确保耕种的顺利进行,户部当天就下发政令,各行省、郡县,必须要保证基本农田的全面耕种,必须要保证今年的收成增长三倍。
而且,为了督促各地将农耕定为今年的重中之重,国政院还下令,要将今年的粮食收成,纳入各级官员的功绩考核。
秋收后,凡粮食产量增收三倍的地方,主政官员考核为优,凡粮食产量不达标者,主政官员考核为差,这将直接影响到各级地方官员的仕途。
不得不说,这道政令效果还是非常有效的。
因为这道政令传送下去,各地官员无不重视、紧张,很快就开始运作,主动提供粮种,保障治内的耕地粮种问题。
要知道,去年大秦饥荒严重,可以说很多地方但凡有一粒谷子都找不到。所以,年底虽然经过土改,天下百姓都分到了土地,但是粮种不足的情况却是普遍性的。
而国政院的这道政令,则是让各地政府承担起了粮种的问题,开始将粮仓的谷、栗提供出来,以作农民的粮种。
当然,除了粮种,还有水利问题。
从行省到郡县,再到乡、亭,各级政门都动员了起来,保障水利,防止洪灾,成了他们眼下迫不及待需要去完成的工作。
不过,这道政令虽然对农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却也让各地怨言颇多。因为要让收成增长三倍,这实在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国政院每天都会收到各地吐苦水的折子。
大体意思都是说无法办到,因为数年来,大部分百姓都在服瑶役,造成各地真正耕种的土地十之一二都不到,很多土地荒废,水利多年失修,所以时间太紧,如今已经开春了,农民要耕种比往年多三倍的土地,人力与时间上都不严重不足,无法做到将所有土地都开荒耕作。二是,水利工程也无法短时间内保证供应所有的耕地。
莫说别人,就是江苏行省的王又贤,都单独呈送了一道私信给李阳,向李阳呈述粮食增长三倍的各种困难和不切实际。
当然,东阳郡守胡亥,原本已是李阳新政的坚定拥护者,如今见到国政院下发的这种任务,那也是恼火的大骂李阳这是急于求成,***,目标定得太过离谱,脱离了事实的根本。
各地大吐苦水的折子一多,自然而然的,朝中便有人议论此事了。
朝中众人,纷纷对增长三倍收成的政令提出了质疑,认为有必要将要求稍加降低一点,改为比往年增长一倍比较妥当。
不过,此事被李阳直接否决了。
于是乎,所有人都觉得李阳开始飘了,太自信,太自以为是了。
一时之间,鄙夷之声四起。
而老世族们则似乎从这件事情当中看到了机会,想让扶苏在此事上面反对李阳。
于是乎,新任吏部尚书公孙景,带着几位朝中大臣直接找到了扶苏。
太子宫。
“殿下,镇国君绕过吏部直接下令,将今年的粮食增收纳入各地官员的政绩考核,如今各地官员那是怨声载道,吏部每日都收到一堆折子,全是在诉说苦水。臣等以为,粮食增收问题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强逼下面,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还望殿下为社稷计,出面制止镇国君这种脱离现实情况的大跌进。”公孙景一脸心忧之色。
其他几位大臣也纷纷请愿道:“望殿下为社稷计,出面制止镇国君胡闹!”
在公孙景等人看来,粮食增产三倍,这种脱离了现实的***,已经是摆明了的不切实际,所以自己等人前来进谏,扶苏多半会动容。毕竟,扶苏不是始皇帝,始皇帝对李阳,那是无条件的信任,不管李阳要做的事情听上去多么的荒唐和离谱,始皇帝都会支持。而扶苏会和他父皇一样吗?
这个答案,显然值得期待。
只要扶苏出面制止、反对李阳,那么这等于是打了李阳一个大嘴巴子,从此之后,扶苏和李阳的关系便会出现裂缝。
大家说完之后,都抬头望向了扶苏,等待他的回答。
可是,让众人没有想到的是,扶苏居然一脸的不以为意,笑道:“诸位大人言重了!镇国君既然说要让今年的粮食增产三倍,孤相信他一定是有把握可以做到的,毕竟镇国君一直以来都是在创造着奇迹。”
众人一愣,没想到扶苏居然也这么信任李阳。
众人相视一眼,公孙景就道:“殿下信任镇国君,臣等自是理解,只是其他事或许镇国君可以创造奇迹,但是耕作之事,乃是靠天下百姓之力,而非靠镇国君一人之力可为之。如今,我大秦的农田半数以上荒废多年,水利更是失修,镇国君再有能力,也无法以一己之力改变这一切的。”
扶苏微微点了点头,沉吟了一下,道:“公孙尚书所言不无道理,不过……我们还是先看看镇国君能不能想出好办法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