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国王都,海京,内城乾元大道以西,海平国宫城正南门“大业门”附近,坐落着一组举凡皆用单檐庑殿、单檐歇山为顶,其上尽覆琉璃瓦的一十九间以回廊相连的古朴建筑群落,这里高墙森然,气势磅礴,令过往之人顿生肃穆震撼之感。
这组威严的建筑群落便是以韩氏为首、架空君王、与薄氏、穆氏、赫氏三姓熊骨大族共定海平国无数军政大事的决策之地——政事堂。
自韩继兴之父韩文禹公发动政变,推翻戈氏武人政权后,由于君王尚幼,未及加冠,故而为行拨乱反正之改革大业,韩文禹公便开始在政事堂内执掌大政,他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会同支持他发动政变的薄氏、穆氏、赫氏三姓之长,于政事堂内议决天下大事。
后来,海平国君王年岁渐长,韩文禹本欲还政于王,奈何君王生性轻佻,崇尚奢靡,不喜政务,却一如先王般酷爱书法绘画、花鸟木石、诗词歌赋,改革正直关键之时,不可清废,君王如此,绝计不能还政于此等轻佻之主!
故而韩文禹铁腕当权,不再还政与王,他呕心沥血,一力推动文治改革。十余年后,韩文禹以至暮年,他晚年多病,见君王仍旧日日笙歌,不改轻佻本性,而自己将身死矣,改革大业仍任重道远,君王不堪用,社稷却仍需有为之辈承挑之!
他强撑病体,观察诸子,最后在死前将韩氏大权、大都护之任一并赋予了儿子中最为刻苦、最有韧性也最为沉稳持重的嫡四子——韩继兴。
死前,韩文禹告诫韩继兴道:“我王轻佻,不可君天下,为改革计,为社稷计,吾死后二十年内,汝不可还政与王!汝当谨记之,谨记之!”
于是,在韩文禹病故后,韩继兴继续在政事堂内延续韩氏的大权,改革得以推进,海平国万民得以从武人时代的混乱中休养生息,国内的朝局渐有开国初世宗、圣宗文治的繁盛景象,然而君王却仍被架空!
兆骞默默的站在政事堂正殿外,他仰头看着大殿上方那上书“政事堂”三个楷书大字的巨大匾额,不禁然间便思绪飘飞的想起了父亲兆翰曾对他说过的国朝旧事。
韩氏究竟是贪恋天下大权,还是一心为国?真乃忠奸难辨之事呐。兆骞轻轻的摇了摇头,从匾额上移开了目光。
此时,距他入韩府以过去了四日,在韩府内,当他一日内写出了奏折后,便快速呈递给了韩继兴,韩继兴又亲自阅览修改了一日便得成正本,第三日,再由韩府内书吏抄写了数本后,终于在这第四日,韩继兴带他来到了这集天下大权于一身的政事堂外。
韩继兴命他先在殿外等候,待有人传唤之时,再行入内。兆骞知道,韩继兴公是要先行会同薄、穆、赫三姓大族之长阅览奏折,待有所问之时,自己才能得入政事堂内进行策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