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玄幻魔法>明末不求生> 第二十八章 洛阳春光好(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八章 洛阳春光好(五)(2 / 2)

“我想启翁的意思十分明白,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六个字,‘据河洛,争中原’。”

李来亨点点头,他知道方以仁猜的很准,这确实是牛金星历史上向李自成提出的方略。但李来亨看出了方以仁并不赞同这一战略,便转问道:“乐山的话还没说完吧?这里都是小虎队自己人,你直言无妨。”

“河南人口稠密,又饱受天灾,因此饥民遍地,的确是适合闯军用武的地方。但我认为,河洛是用武之地,却不是基业之地。”

李来亨轻挑眉毛,问道:“请乐山详解?”

“元末因黄河河工起义,而有红巾军之事,刘福通和小明王也是据汴梁来抗拒元廷大兵,这说明河南的确可以作为用武之地。可是刘福通终究兵败,天下为太祖……为洪武所取。”

“一是因为河南水患极多,黄河随时有决堤之忧,即使苦心经营,也难以成为鱼米之乡;一是因为河南地势平坦,四面无险,利攻不利守,一旦有事,则立即全局崩塌。”

李来亨心中暗暗佩服方以仁的看法,他简单两句话,的确是说中了牛金星“据河洛,争中原”战略的要害之处。

历史上的闯军就未能阻止开封官绅决堤,使得豫东成为黄患区,被洪水淹没,根本不能种田经营。后来闯军在山海关兵败后,在山西和陕西尚且组织了太原、陕北、潼关等大规模的防御战役,但在河南则除了一个进攻性质的怀庆战役(怀庆地理上其实属于河北),没能组织什么抵抗,便拱手让人。

“乐山的意思是,据河洛、争中原,只能沦为红巾军第二?是否我们应当效仿洪武帝,沿江东下,挥师入吴,取东南为基业?”

方以仁摇摇头,“不,国初功臣皆淮西人,洪武帝麾下兵卒亦皆南人。北人善马,南人善舟,闯军皆北人,我看未必能在东南立足。”

“掌盘在洛阳开仓放粮的消息一经放出,周边饥民便川流不息涌来投奔。如果我们在江南一样招募本地饥民,何苦缺少善舟善水的南人?”

李来亨反驳了方以仁的观点,后世太平军的主体虽然是广西老兄弟,但一路上也收编了大量三江两湖之人,后期主力也是以两湖和江南人为主。

“管队说得是不错,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理由令闯军不便东下南方。如,江南绅权强大,闯军难以争取‘民’心;流民数量不比秦豫,闯军补充兵力也比较困难;无论沿江或大别山东下,都要行军千里以上,随时可能被官军截断、夹击,未必能够抵达东南。”

“何况吴越之利,三楚皆有;三楚之利,吴越则无。宋元时谚曰‘苏湖熟,天下足’,今人却说‘湖广熟,天下足’。江右之地力所出,不足以给其人,必资荆湖之粟以为养,所以现在人都说‘吴以楚食为天’。”

“而三楚近于中原,由洛阳至襄阳,不过瞬息之间。民风上,楚地民风也近于秦、豫,不用担心管队等秦人到楚地不能适应。”

李来亨心想方以仁的老家就在江南附近的桐城,此时他却没有强烈要求闯军往东南发展,方便他偷偷跑回老家,或许其用心的确真诚?

的确,在李来亨自己看来,牛金星的据河洛之策已经被历史证明了失败。而且历史上,闯军真正经营有所成就、有所根基的地方,主要也是在白旺经营的襄阳、德安、荆州、承天四府,而非中原。

据三楚之策,的确比据河洛之策更切中李来亨的怀抱。

“乐山的意思,是以三楚之鱼米,养秦豫之战兵?”

但方以仁说到这个地步上后,却不再继续深入话题,只是笑道:“管队也只是闯王的部下,闯王一定自有定见,我们何须越俎代庖?”

李来亨听完这句话,双眼富有深意地看着方以仁,说道:“越俎代庖吗?我听说武昌鱼是天下一绝,不能不品尝,我们未尝没有机会观水洞庭湖。”

两人都没把话说完,郝摇旗便驰马奔来,喊道:“管队,大宴开始了!老掌盘说啦,今天大家伙都可以敞开肚皮吃喝嘞!”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