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自白马渡一战受挫后,便退至济水畔的封丘,试图在此再次阻截从白马渡而来的袁绍中路军。
但他还未等来袁绍军,便得到军情---袁绍的另外两路大军已分别从延津与濮阳渡过黄河。为防止东西两路袁军直接迂回围攻许昌,曹操被迫提前将主力退至鸿沟南岸的官渡。
官渡在许昌之北一百二十里处。虽然屯于此处的曹军主力仅一万五千人马,但依仗鸿沟阻隔,袁军即使兵力翻番也无法将曹军大营围困住。
袁军若是绕过官渡,直接对许昌进行围攻。一百二十里的纵深,加上曹军官渡大营的威胁,那也是不大可能的事。因为如此一来,难以保障围城袁军的粮草补给。
所以袁军能做的只能是与曹军在官渡对峙,另分偏师去奔袭曹军的粮仓--许昌。但连续几次对许昌的奔袭都以失败而告终。
许昌官渡一线部署着曹军主力。并且在这一带坚壁清野。屯田被毁弃,人口被撤离。攻袭许昌的袁军,无法在随身干粮吃完之前就攻克许昌,也无法在郊野的遭遇战中战胜悍将如云的曹军。
战局发展到此时,与原世界历史差别还不大。若照此发展下去,曹操即使不能如同原世界历史那般取得官渡大捷,也至少能与袁绍军对峙相当长时间。
但事情的变化就在于,原历史中,袁绍急于速战速决,歼灭曹军主力。所以将全部兵力集中一起,从白马渡过河南下。
结果,十余万大军被区区两三万曹军“粘”在以粮仓乌巢为中心,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最终因袁军补给线距离,补给量都远远大于曹军,而导致胜利的天平向曹军倾斜。
但现在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历史中。袁绍是三路大军渡河南下,西路沮授统领的袁军从延津渡河后,继续向西进发,一举攻克了鸿沟西南岸的故市,并将此做为西路军的粮仓所在。
东路审配统领的袁军从濮阳渡河,虽然未能攻克程昱亲自镇守的鄄城,但攻破了城外的曹军营垒,并用少数兵力封堵住鄄城四门,做长久围困打算。而后主力继续挥师南下,占据了定陶,以定陶做为东路军粮仓。
官渡乌巢一线的中路袁军虽然无法有效奔袭豫兖腹地。但以故市,定陶为大本营的两路袁军,却能将曹军腹地的一些城池,屯田之地覆盖在攻击半径范围内。沮授的西路军甚至可以随时从侧翼奔袭曹操的官渡大营。
而且此时的曹军主力八成被集中到官渡,许昌一线。其余地方兵力薄弱。即使曹军良将如云,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故市,定陶两路袁军的频频袭扰掳掠,他们也无可奈何。
由此,在近期这段相峙时间内,曹军腹地的屯田,聚集人口的城池陆续被袁军发现,遭到大量破坏,人口也被大量掳掠。
甚至在鸿沟南岸,沮授的西路军仗着近水楼台的地利,两次偷袭了曹军许昌与官渡大营之间的运粮队。还在许昌城附近郊野中,多次袭击豫兖各地向许昌输送粮草的运输队。
如此时间一长,无论是兵源补充,还是粮草征集运输,都让曹军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正面的官渡主战场上,袁绍堆积土山,对曹军大营加以弓射压制。还时不时的对曹营发起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