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冷冽的山风吹过,何瑾拍了拍胯下的爪黄飞电,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随后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脸上露出笑意。
天空中的明亮开始渐渐消退,已能预见傍晚时的余晖。
从山岭的这个高度回头望去,前方就是绵延逶迤的邙山,起伏不定的山脊仿佛一条藏青色的巨龙,横卧在这片司隶大地上。
在何瑾的身后,是五千余名陷阵营士卒,他们三人或四人一排,排成一条长长的纵队,行走在宽阔平坦的驰道上。
士卒们各自扛着手中的武器或旗帜低头急行,比起指挥官的踌躇满志,他们似乎更加专注于脚下的道路。以急行军的速度却仍旧可以保持队列的整齐划一,足以显示出这支部队良好的素质。
在队伍的前头飘扬着两面大纛,一面写着大大的“汉”字,一面写着大大的“何”字。两面旗帜迎着风在空中飞舞,金线绣成的穗尖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一队骑斥侯出现在队列的正前方,负责前哨的司马吴匡迎上前去问了几句,立刻策马来到何瑾身边,对他汇报道:“主公,前面斥侯回报,已经巡查过邙山了,一切无恙。”
何瑾“唔”了一声,点了点头,做了一个满意的手势:“照目前的速度,日落之前就可以抵达小平津,很好,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前进。”
做完这些,他又放空了脑袋,回想起出发前的一幕幕。
与贾诩一番密谋后,两人默契地依次求见了相国董卓。三日后,何瑾便接到了屯驻小平津的调令。
至于贾诩同志,则成功从一个四百石的相国掾,升级为秩比千石的孟津都尉。
这样火箭般升迁的速度,绝非贾诩走了狗屎运那么简单。事实上,他早年跟着董卓也献过几条妙计,董卓一直有提拔的心思。
另外就是这次士人作乱,让董卓真心感受到了培植自己人的重要性。而贾诩同志既是凉州人,又多年来表现十分稳重。
商业互吹计划进展地很顺利,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出发前何瑾没看到蔡琰前来送行。
这样说也不太确切。
因为那天他收到了蔡婉带来的一封信,信中蔡琰用女人特有的细腻心思,叮嘱何瑾一定要保重身体,行事要三思,还有战场无眼,要智取、莫要蛮干等等......
毕竟还有婚约在身,蔡琰能做到这点,其实已需要很大勇气,很能说明心意了。
一路行军顺利,果然在日落前赶到了小平津。
可第二日睡醒,来到关楼上的他,紧了紧身上的皮裘,脸上就露出了惯有的郁闷神色:“你们,到底在搞什么啊......”
小平津关建于邙山北麓山口中断处,牢牢卡住了从平津渡口至雒阳的要道,整座关楼宽十二丈,高九丈,俯瞰关楼外宽阔的平津渡口滩地,两侧是高山,高山之上还有箭塔,可谓易守难攻。
关楼之内,则是长达三四里的谷地,建有练兵的校场、营房、膳堂和一些防御工事,他的陷阵营守军便驻扎在这里。
此时校场上,士卒正在高顺和张辽的指挥下,进行着日常的操练。士卒们动作齐整一致,喊声洪亮有力,军容肃整,纪律严明。
大营的辕门,栅栏,拒马布置得完美无缺,明岗暗哨一应不缺。还有执戈按剑的卫士一队一队巡弋而过,戒备十分森严。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这都是一座让人看了就很安心的兵营。
可何瑾,却一点都不安心。
非但如此,还忍不住继续跟张辽高顺抱怨道:“不是跟你们说过了,咱到了这里后要军纪散漫,要无能怠惰,要让敌军一看就觉得咱军无战心,士气低靡......”
来之前的计略,都跟贾诩商议好了。老狐狸屯驻的孟津负责虚张声势,自己这里负责迷惑敌军。
可眼下一副军容严整、戒备森严的样子,对岸的王匡知晓后,别说会麻痹大意了,不调兵积极防备小平津都算是好的。
“何都尉......”高顺这时就跟犯了错的孩子,弱弱地言道:“这才来小平津的第一日,偶尔练一下也没事吧?所谓一日不练手生,三日不练......”
没想到话音刚落,就看到营门开启,一队骑兵奔入校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