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拜师光禄大夫杨赐,从小研究此时的显学《欧阳尚书》很有心得,故而自命清流,闻名于东土。而有杨赐做后盾,想必官至两千石只是时间问题。
在他眼里,刘备就是个巴结宦官、讨皇帝欢心的“幸进之臣”,是浊流,根本看不起。王朗师傅杨赐的地位,也远远高于卢植,王朗本出自官僚、经学世家,而刘备出生没落世族。
王朗认为,不论在学问、出生、师承上都比刘备强,哪里轮到刘备对他指指点点,倚老卖老!
因而几乎整个宴席时间,都对刘备怒目而视,时不时挑些刺。
刘备则认为,他已从郎中升职一级为侍郎,四百石俸禄,而王朗、刘繇才举孝廉为郎中、三百石俸禄,可以说两者是资深与资浅、学长与学弟、老板凳与新人的关系。
况且,刘备还认为自己是军功补郎,王朗、刘繇是家族关系举孝廉。王朗作为一个对大汉没有任何贡献的新人,不尊重有军功的老人,那刘备的面子往哪里磕?
刘备忍不住开始反击:“给诸公说个故事:有一天,华子鱼和王景兴一起乘船避难,上游不远就有追兵,有一个不认识的儒者想搭乘你们的船,请两位贤兄回答下面该怎么办。”
华歆感到十分为难,你们两个互相看不对眼,为什么把我拉进去?没立刻答应。
其他人都觉得很有意思,起哄非要两人回答。
王朗感觉到该他展示的时候到了说:“君子当助人为乐,船如果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
华歆却说:“如果后面的贼寇已经快追上来了,就不应该让那人搭船,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刘备:“船多了一人,走的慢了许多,不久后面的船真的快追上来了,如果抛下一个人,船能够走的快些。这时候怎么的办?”
王朗想说抛弃刚才搭船的人,但一看刘备揶揄的神色,就改口:“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人,是我们儒者的自信和坚持!我绝不会抛弃任何人,大不了一起死!”
华歆说:“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担心出现这样的情况。可是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只能继续带着他赶路。”
一席话,说得王朗之尴尬。
华歆又何尝不忐忑,踩着朋友闻名于世,传出去名声不好,可王郎已是郎官,他却什么也不是,有扬名的机会在前,又怎能放弃?
刘备:“抛弃他,是对其不仁。但如果不放弃他,又可能一起死掉,置家里的高堂妇孺于何地,不等于半路抛弃了家人么?不也是不仁么?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一家人,又于心何忍?”
华歆心想,不论抛弃还是不抛弃都是不仁,都是错!刘备出这个题不就等于挖个坑把王朗埋了么?这个人真厉害,不能得罪啊!以后面对他一定要慎之又慎。
宴席中起身更衣,袁术偷偷给刘备说:“今日世人可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啦,哈哈。玄德你可真狠,坑死人不偿命,哈哈。”
“兄不见王景兴的眼睛都盯在天上去了。我也只是教育教育他,免得他给光禄大夫丢脸。”刘备倒不是有心针对王朗,而是王姓兴盛,后世有数不清的名人和典故,王朗侄儿王祥卧冰求鲤的典故;如出三峡灭吴的王俊楼船要建功;如东晋的王与马共天下,王谢堂前燕,书圣王羲之,王凝之夫人谢道韫。后世隔壁老王,王首富的小目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