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个老臣把控大局,很多事情就必须由他这个天子顶在前面,太棘手了。
当然,宰执班子人少也有人少的好处。
至少御前会议少了几个人扯皮,就简单了很多。
经过剩余宰执的讨论,教主道君皇帝最终拍板,再次向太原府派出了使者,以传达最新的诏令:
以知太原府事张孝纯为河东路宣抚副使、经略使,全权处理河东路招诱大同应州百姓引发的两国危机。
以太原府兵马总管王禀为河东路兵马副都总管,协助张孝纯处理河东事务。
天子还重申宋同两国刚刚签署的协议,要求张孝纯约束好治下官员,与大同睦邻友好,尽力配合同军搜寻应州百姓,勿要再擅起战端。
此策虽不完美,但总算将割地求和的锅甩给了臣子。
至于临阵逃跑,致太原府陷入危机而不顾的童贯、谭稹二人。
尽管有一些臣子扇阴风点鬼火,对童、谭二人喊打喊杀,但英明睿智的教主道君皇帝却没有昏头,尽皆将这些弹劾挡了下来。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别的臣子或关心自己的权势和利益,或是真的关心大宋的江山社稷,谭稹和童贯却是只知道关心教主道君皇帝的诚臣。
自逆子赵桓公开上奏表达对自家老子的不满后,朝堂上的政治氛围就有些诡异。
尽管没有任何臣子上书支持皇太子,但御极二十余载的教主道君皇帝早已经练就了看透人心的火眼金睛。
朝中不对劲!
总有奸臣想害朕!
这个时候,赵佶迫切需要童贯和谭稹这样只关心他个人安危,而不是什么江山社稷之类狗屁口号的臣子,更需要谭稹带回的六千精锐兵马。
所以,童贯和谭稹二人一个都不能处理。
不仅不能处理,经过这一系列的事后,他们已经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忠诚,还要继续掌握要职,并为教主道君皇帝掌握兵马,以保证大宋的天不会变!
太原府治所阳曲县城头。
张孝纯和王禀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升官”了,就算知道了,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同军第三军兵出平定军,相继攻下寿阳县和榆次县后,已经到达阳曲县城下了。
谭稹带走大部分兵马后,阳曲城中便只剩下了三千掌握在王禀手中的本地禁军,完全不够用。
城中有百姓两万人,即便临时征召青壮,数量也有限。
为了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王禀只能征发城中十五岁以上,六十岁的百姓,尽皆发给武器,分派地段,昼夜守城。
为了应对天长日久的围城战,还将存粮实行军事管制,按人头每日供应。
这样一来,守城的人和粮食倒是够了,但“兵员”素质就完全不够看了。
看着远处同军有条不紊地筑营,即便是不知兵的张孝纯也知道攻守双方的军队素质相差太大,但大战将起,其人却不能说丧气话。
“正臣,要打仗了,分配任务吧。”
战场上开不得半点玩笑,王禀自不会客气。
“相公,请回衙坐镇并调度民夫和物资,城上交给末将就是。”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