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柱有底气的原因是利益,他己经结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他们这些人因为与米柱合作,而获利颇丰,习惯了这种财源之后,突然没有了,他们不疯了才怪?
有句话叫什么来着?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百分十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百分二十,就会活泼起来;有百分五十,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百分之一百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会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它们。
现在的利润是百分百,这还是在各方利益皆沾的情况下,一旦朝廷退出,让其上升到百分之三百,也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米柱在控制了北暹罗之后,他才会觉得这是计划大大超前了,所以才会接受文莱的结盟请求,原本婆罗州地广人稀,是他列入必定征服之地,但是当他拥有北暹罗之后,有些看不上了,如果结盟可以让它达到目的,又令他们计划提前,何乐而不为呢?
在米柱的计划之中,他只是想控制马六甲海峡,对于缅甸、暹罗、柬埔寨、越南,兴趣不大,不过有人要冒头出来讨打,自取其辱,他就勉为其难了。
米柱也希望就此做出一个样版来,不愿意合作的,暹罗就是样板;愿意合作的,文莱就是样版,暹罗军相当的强大,但是他们也不可能与所有的人为敌,君不见后世强如米帝国,他们的盟友是多于敌人,什么五眼联盟、G七基友等。
在南洋军末来的版图设计之中,米柱是以米帝国的样子打造这全新的帝国,他的名字就叫米利坚,这相当的巧合不是?可见这一切,在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米柱就服老爹,这么多名字,为什么叫利坚?难道是命运的安排?
米礼义沉吟道:”其时家穷,你又性子软弱,经常被邻家孩子欺负,便叫利坚,你娘还嫌俗气,生了好几天的气呢?”
米柱暗叹:“这一切只是美丽的误会呀。”
不过没有天命加持,也没有关系,他能穿越而来,本身就有奉天承运的意思,成就霸业,打造一个帝国,又有什么关系?
米柱作为一个文人,当然也如每一个文人一般,喜欢古代历史,都喜欢在历史之中寻找相同点,从而得出结论,作为自己行事的有力论证。
看华夏古代历史,米柱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那就是古代的疆域扩张基本都出现在北方,而在东南亚却很少。北方的游牧民族势力远远比南方的丛林民族更加难以对付,为什么古代的疆域扩张都偏向北方呢?
米柱找到的原因是,首先从经济上分析问题,古代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古国,中原王朝的扩张一般都只是占据适合农业发展的地区,最早的农业区是黄淮海流域和长江流域,华夏最早的疆域也限于这两个地区。
秦朝统一后,华夏的历代统一王朝都向周边扩张,但是基本都是向适合农耕的地区扩张,例如东北的辽东半岛、北方的河套平原、西北的河西走廊、湟水谷地,以及华南的珠江流域和红河平原,这些地区成为了古代所谓汉地,或者内地。
从民族习惯上来讲,农耕民族具有保守、安土重迁的习惯,因此不太喜欢对外扩张,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则不同,草原民族的物质生产能力很差,畜牧业也十分不稳定,因此他们必须依靠掠夺来补给,因而,游牧民族的侵略性就很强。在整个古代历史上,游牧民族对农耕地区的进攻就没有停止过。
农耕民族面对游牧民族的进攻,就会反击,但是农耕民族反击游牧民族的难度很大。游牧民族流动性太大,出兵不一定找得到他们的主力,找到了不一定打得过,打赢了也守不住,守不住就撤回,不久游牧民族又死灰复燃了。
古代的中原王朝一般都是先出兵占据比较适合农耕的辽东、河套、河西走廊、西域、河湟谷地,进行了屯田,驻扎军队,修建长城。这样,才可以比较有效地防止游牧民族南下,占据这些地区,就会带来疆域向北扩张了。
另外一个向北扩张就是游牧民族带来的,就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将北方的疆域纳入中国版图,例如辽、金、元的崛起,让中国的疆域扩张到了整个蒙古高原,黑龙江流域、西域和青藏高原,农耕民族征服游牧民族很难,但是游牧民族却可以较为容易地征服农耕民族。但是游牧民族的文化匮乏,他们很快就会被同化,而他们扩张的疆域也成为了华夏疆域的一部分。如此,华夏就成为了农耕--游牧组成的二元制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