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丝路(2 / 2)

造成月氏、乌孙西迁的匈奴人,也有一部神奇迁移史。几乎与秦帝同时,匈奴汗国统一了漠北漠南草原。在与强盛的西汉、东汉帝国对峙,征战不休400余年后,匈奴终致不敌,加上东方新兴的乌桓部落袭击,甚至连在漠北草原,也无法立足。除投降东汉王朝的外,一部分匈奴人,向西流亡。300年后之4世纪时,终于侵入黑海北岸,引起推骨牌式的民族大迁移。原住在黑海北岸的西歌特部落,向西侵入多瑙河上游。原住在多瑙河上游的汪达尔部落,向西入侵罗马帝国,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覆灭沦亡。

突厥,这个继匈奴之后,在漠南漠北及西部地区生活过很长段时间的古老民族,曾对中原地区构成相当大的威胁。建立过世界闻名的突厥汗国、*汗国、西突厥汗国,以及后突厥汗国。据考证,突厥部落最早生活在今西伯利亚阿巴坎河的阿辅,和今叶尼塞河上游的剑水一带,5世纪,迁移到西域高昌国北境。552年,阿史那创建突厥汗国。在木杆可汗统治突厥时,曾派兵征服中亚细亚的七河流域。疆域最广时东至辽海,西达里海,南到阿姆河,北到贝尔加湖。

与漠北草原民族经历类似,回鹘族最早处在突厥部族统治下,强大后即驱逐了突厥人,在漠北地区建立了回鹘汗国。9世纪中叶,他们又被漠北崛起的另一少数民族--黠戛斯部落驱逐。回鹘汗国的重要贵族,统率一支人马,迁徙至西域地区,与河西走廊、吐鲁番、焉耆、库车以及其它土著融合,建立起虽然呈分裂状态,但仍以回鹘人为主的若干地方性政权。其中就有统治吐鲁番400年的高昌回鹘汗国。一支迁移到河西走廊,成为宋时的甘州回鹘。另一支则越过葱岭,远入中亚细亚。现新疆占主体的民族――维吾尔族,其民族起源就是回鹘族。

13世纪,"横空出世"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了漠北草原涌现出的骠悍蒙古部族。其迅速崛起带来的迁移,震动了世界格局。短短数十年内,蒙古贵族以武力和血缘结合,创造了空前广阔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后来分裂成若干割据的王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和伊尔汗国。通过我途经的漫长沙漠,以及再北边的草原,几大汗国相互沟通,进一步促进了的繁荣。

旅行丝绸之路最西端,我接触到两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不是霸业征战,以征服者面貌进驻;也与战败逃亡,背井离乡无关。一向西迁徙重回祖国怀抱,一向东迁为国戍边。

土尔扈特,厄鲁特蒙古族4大部落之一。16世纪末,游牧于塔尔巴哈台一带,受东南北的准噶尔、哈萨克和沙俄强敌窥视,只能向西南一路迁徙。到17世纪初,其最西端的牧地,延伸至伊希姆河和鄂木河一带。后来,又有一部土尔扈特人赶走了诺盖人,进入乌拉尔河,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草原游牧。

在远离祖国的地方,土尔扈特部一直和清王朝,和厄鲁特部落保持联系。沙皇强征土尔扈特,参与对土尔其的侵略战争。土尔扈特伤亡巨大,尚不能满足沙皇之胃口。忍无可忍的土尔扈特人齐声呼道"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在首领渥巴锡带领下,3.3万余户,16.9万余人的庞大队伍,踏上了东归祖国怀抱的征途。艰辛的旅途中,土尔扈特不停击败沙俄军队的追堵,打垮小帐、中帐哈萨克的进攻。一切困难险阻,均未吓倒决心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人。1年多的长途迁徙,付出了9万多人的牺牲,所带牲畜损失六七成的代价,终于在1771年6月,回到了祖国。"逾坑格尔图喇,已入中国地界,济纳拉喇(沙俄将军)乃引兵还。"

这个震惊中外、永垂青史的民族大迁移,赢得清王朝的高度重视。美国作家W.L.芮弗曾说:"在整个现代史上,还没有发生可以与逃离俄国女皇暴政的土尔扈特蒙古人的大迁徙相提并论的事例。"

曾建立北魏的鲜卑族,原在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1世纪末,匈奴统治集团分裂,其中的拓跋鲜卑等部落,开始由东北向西南迁移。魏晋时期,宇文氏、慕容氏、拓跋氏相继兴起,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若干小国。后来,在与各部族的长期战争中,拓跋氏势力日益壮大,控制了黄河流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北魏王朝。在统治长达148年的时间里,北魏对中原政治、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大融合、大统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是比清王朝更早、也更为彻底汉化的民族。

仍留在故乡的鲜卑人,后来被人称为室韦。明末清初,室韦中的一支又改称锡伯。同兴起黑山白水,但又惧怕锡伯族勇武善战的清王朝,对其实行了"分而治之"的政策,令锡伯族3次大迁徙。1764年,锡伯族开始了规模最大、人数最多、路程最为遥远的迁移。自盛京(沈阳)出发,扶老携幼,加上沿途汇入之族人,共达5000人。经过两年多时间,先后抵达伊犁河南岸,在今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定居,担负起1.5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戍卫边疆的重担,范围东至塔尔地、西至七河、南至乌孙山腹地、北靠伊犁河。保卫祖国西域边疆,锡伯族官兵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绩。直至现在,锡伯族人仍以其精湛的射箭技艺,在国内体坛称雄,故有箭乡称号。

考察民族迁徙的历史,我深深感觉到这壮观的民族大迁徙,与迁徙民族居住地生态环境衍变有关。生态环境转优,可进一步促进民族间文化沟通、融合;而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导致国破家亡,民族消失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考古学上的朱开沟、石楼、绥德青铜文化,分布在内蒙古中南部,以及晋陕黄河两岸黄土高原区。据考证,历史上曾有个时期整个亚洲的气候和环境发生变化,许多原先无法生活和生存的地区,此时成为人间的乐园;而一些原本适宜于生产和生活的地区,却因气候变化不再有优势。于是,在夏商时期,黄河流域北侧至贝尔加湖之间的少数民族,加大了互迁的力度。恰在此时期,商王朝又极力向北扩张。由是,黄河流域的古老部族,便与北方草原民族发生了密切的接触,出现文化和民族的相互交融。

曾居青海湖一带的吐谷浑,则是另一种记录。原属辽东鲜卑族的吐谷浑,从辽东西迁,一路上过华北,绕漠南,经陇西,涉湟水,兼鄯善,入且末。其间举族携众,马牛毡帐,艰涉之苦,可想而知。定居西海至柴达木盆地广阔草原的吐谷浑,曾强大到不断骚扰中原地区,尤其是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立国350多年的吐谷浑,后来突然覆灭,虽然表因是吐蕃王朝背信弃义,铁骑突袭骤至而灭国。但究其深层原因,具体表现在吐谷浑的统治腹地白兰--今柴达木盆地,发生了严重的生态退化,山原植被减少,内陆淡水河大量干涸,导致畜牧业与农业萎缩,国力大减,遂被新兴强盛的吐蕃王朝顛覆。

"沙明雪暖娇娆处,多少飞黄逐王庭。"一条丝绸之路,书写了汉民族和众多少数民族血与汗的开发史与战争史。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