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比搭建实景拍摄便宜,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便捷地创造超越现实的虚拟场景,成为创作潮流。
当然也有一个著名的反例,1995年的未来水世界 Waterworld,近2亿美元投入,全部实景,结果导致凯文?科斯特纳 Kevin Costner败走麦城无法翻身。
孟轻舟和张一凡一直在惠灵顿呆到九月中旬,才带着片子回了燕京,这还是因为特效的制作时间是从五月开始的,否则根本不可能这么快做完。
接下来的工作主要就是二次剪辑和配乐了。
《致青春》的宣传,也正进行的如火如荼。
最别致的是与今年大火的《征途》达成了合作,在游戏中和线下的宣传,双方联合在了一起。
之所以能达成合作,也是因为双方的目标人群高度重叠,电影观众定位是在校学生,和毕业多年后依然对校园生涯保持眷恋和回思的白领阶层。
商业电影是将偶像以及故事转变成某种念想的过程,偶像是高高在上的,故事核心是简单的,念想则是贴近生活的。
套用一句电影的台词:“毕竟,我们都爱自己,甚过爱电影,只有当电影中会看到自己时,我们才会去看电影”。
万重山的宣传策略也是杨远恒亲自拟定的,从06年的7月开始,就陆续在纸媒和网络发布零星的剧照,第一批新闻通稿中,“复古小清新”是这部影片的宣传主题。
公司宣传团队的思路很清晰,采取的是婉约派策略,并不打算用爱情作为电影的宣传重心。
青春片少不了鸡汤的味道,要是不鲜美,那一定是香料不够。
“心怀温暖,直面残酷。是的,青春终将散场,现实远比电影更加残酷无情,有着更多的失望甚至绝望,有着更加浓重的黑色,曾经的爱情、梦想、信仰可能会被击得粉碎。但不妨为心保留一块温柔的地方,心怀温暖,直面残酷。”
“在爱情里付出的心血和收获的幸福从来不成正比,越想去爱的人,就越得不到爱。”
“时间真是一副霸道的良药。得不到才会念想,送上门去他未必真的会要。功名利禄在手,就偶尔额搓叹往昔,有些人,要的也仅仅是念想而已。”
青春题材的电影,宣传的手段,在没有微博以及普及的智能手机的情况下,能作的也就只有找准观影人群,再针对性的做出宣传方案。
大学生、出身社会不久的学子、一二线城市怀揣梦想的热血男女,这些都是电影的潜在观影人群,各式的海报,来来往往的公交宣传语,以及网络上没有尽头的鸡汤,能不被洗脑吗?
潘安智带队,杨蜜、佟大伟、万倩随行,又开始了漫长的路演,既然是成功的经验,那就执行下去呗,几人也都没有埋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