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唐玄宗李隆基听取了杨国忠的意见,也表示了一下,但也仅此而已,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首发}
对于唐玄宗李隆基的不作为,宰相杨国忠是既恼怒又无可奈何。在他看来,李隆基已经成功让安禄山那厮洗了脑,好话根本听不懂了。在那个**时代,君主的意志高于一切,杨国忠是再大的本事,也越不过李隆基这道坎儿。是如此,杨国忠只能认怂,看来短时间内,小报告是扳不倒安禄山那厮的,要想对付那厮,老一套不行了,要另辟蹊径,抓住那厮的要害。
作为政治的对手,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杨国忠盘算了一下自己的势力,发现自己占有绝对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但是,安禄山也并不是完全处于劣势,在某些关键的方面占有优势,有一点他安禄山差得远,那是地盘。
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有广阔的地域,强大的兵力组成,而自己能抓到手里的唯有一个剑南节度使。无论是从军事实力,还是从对朝廷的重要程度来看,自己都不是安禄山的对手。政治是靠实力说话的,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自己的话语权无疑受到了挑战。
看来,为了对付安禄山,掌握绝对的主动权,是扩张一下自己地盘的时候了。
想到扩张地盘,要拿到军队的指挥权,然而,杨国忠高居相位,掌控全局,当一个控制地方的节度使是不可能的,这让他很头疼。
当时,因为国家的实力强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人民安居乐业,因此,大唐朝廷实行了外重内轻的政策,年深日久,朝廷掌握的府兵形同虚设,有战斗力的军队都控制在藩镇手。朝廷的军队不能指望,于是,杨国忠思考了对策,为了对付安禄山,最现实的办法,还是从现有的节度使发展一个同盟军。
作为最有名的将军,高仙芝是最好的人选,可惜的是,当初自己下手太狠,没有考虑到今天。而作为安西节度使的继任者,封常清是一个很好的人选,但此人性格孤傲,考虑问题周详,也不是最佳人选。杨国忠否定了一个有一个人选,最终选择了陇右节度使哥舒翰。
陇右节度使和范阳节度使并驾齐驱,掌控朝廷东北和西北的边防,都是当时地盘最大,实力最强的节度使之一。但实事求是的说,陇右的精兵不如范阳。
虽然陇右节度使的实力相对弱小,但这并不能阻挡哥舒翰建功立业。在夺取石堡城以后,哥舒翰再接再厉,又做了一件大事,是派兵夺取了黄河九曲。
哦,应该是收复了黄河九曲。
黄河九曲是今天青海黄河游的s形区域一块丰美的牧场和粮食产区。
黄河九曲很有名,原本是大唐朝廷的实际控制地区,因为面临着强大的吐蕃王朝,大唐朝廷在此地驻有重兵。
这块土地肥美,吐蕃人觊觎很久了,屡次兴兵夺占,都让唐军一脚扪回去了。
吐蕃人无奈,在战场得不到的,在谈判桌争取。在金城公主和亲吐蕃时,吐蕃向老丈人,唐宗李显讨要“嫁妆”,点名要黄河九曲。
唐宗李显是武则天的儿子,武周以后复辟,以懦弱无能而著称。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唐宗李显如此懦弱,他手下的将领也是目光短浅的败家子儿。他们被和平蒙住了眼睛,以为金城公主和亲,两国成了儿女亲家,谁多谁少都没关系,大唐地大物博,给给吧。
他们没有想到,世界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国与国之间,没有什么任何的温情脉脉,唯有利益在决定着和平或战争的走向。
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带走了原本属于国家的大片领土,按照现在的标准,这是一个很乌龙的举动,足够愚蠢的,可怕程度甚至超过了丧权辱国的条约。然而,让人扼腕的是,现在还有史学家拍马屁,称之为这是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的伟大举措。
是如此,黄河九曲被当成嫁妆送给了吐蕃赞普。吐蕃军队欢天喜地的接过了这块肥美的土地,唐军撤退到青海东部。然而,地球人都知道,吐蕃王朝是一个极具侵略性的军事集团,扩张领土是吐蕃贵族不变的国策。很快,唐朝和吐蕃的蜜月期结束了,战争在青藏高原燃烧,黄河九曲成为吐蕃军队进攻唐朝的出发阵地和军事堡垒。
哥舒翰是颇有眼光的军事家,他意识到黄河九曲对唐军的战略意义,认为固守青海,必须占有石堡城,稳定石堡城则必须要要夺取黄河九曲。
哥舒翰很快采取了军事行动,多路大军攻击前进。
在石堡城之战,哥舒翰领教了吐蕃军队可怕的战斗力,以为夺取黄河九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一定会付出重大的牺牲。然而,让他意外的是,唐军的攻击很顺利,吐蕃军队一触即溃,很快,黄河九曲回到唐军之手。
胜利的战报传到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大喜过望。
实事求是的说,李隆基是国历史颇具开拓精神的帝王,虽然现在老了,变得昏聩,但对于领土的野心,依然是一团燃烧的烈火。
哥舒翰在战争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绝对不弱于任何名将,而有价值的人向来是争取的对象,杨国忠将目标对准他不足为了。
然而,世有才能的人很多,但对于有才能的争取,必须有一个政治立场问题,道不同不相为谋。杨国忠选择哥舒翰,因为哥舒翰不仅战功卓著,更重要的是,哥舒翰与安禄山有很深的矛盾。
按照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杨国忠必然会选择哥舒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