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都市言情>《白鸽与少女》> 小说编者畅谈类型小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小说编者畅谈类型小说(1 / 2)

 读者担忧模式化

近年,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向,有的甚至发展成了中国当代文坛主潮,左右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向,在这些趋势中,“类型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趋势之一。它和1998年中国文学的网络化趋势非常相近,也许现在还不能完全看清这个趋势对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但是依然可以预言,这个趋势将主导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向。小说类型化正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

2004年10月22日(周五)10:00—11:00,《中国类型小说双年选》丛书(一套三册《校园王》、《幽默王》、《奇幻王》)丛书主编葛红兵先生以及编者李瑞铭、张永禄、叶祝弟做客东方网嘉宾聊天室,与广大网友及文学爱好者畅谈“当前文学创作类型化趋势”。

读者担忧小说创作模式化

在交流过程中,有读者担忧小说的类型化划分会不会导致小说创作陷入模式化。就这个问题,丛书的主编葛红兵先生认为,类型化不会导致僵化,就像小说、散文、戏剧的化分没有使小说僵化一样,小说内部分成不同的类,不同的类遵守不同的创作原则、方法,也不会僵化。

葛红兵说,奇幻小说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如神魔、幻想等等,但是具体到不同作家,对这些要素的运用和发挥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我们这里选的一些小说,有的人倾向于用中国传统的神魔素材,有的人倾向于国外日本、英国式的幻想素材,有的人倾向于科幻素材。没有一篇是雷同的。相反我认为,这么多的人,集中精力于奇幻小说的创作,恰恰发展了、深化了这个小说的类型,我们看到奇幻小说自诞生以来,并未因其是一个类型小说而僵化,相反,它更加丰富、更加深邃、更加成熟、更有魅力了,它对当代整个小说系统构成了一次丰富,一次发展。

葛红兵:小说商业化并没有什么不好

小说的类型化现象出现后,学界对此非常重视,因此也产生了一些争论。争论的中心是小说类型化能不能够成立,在多大程度上成立,将会对小说创作与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而部分读者则认为当下的类型小说更多具有商业化的特征,他们担心商业化的倾向会给小说创作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这个问题,葛红兵,小说商业化并没有什么不好。他进一步认为,没有商业化小说就不可能找到他的读者,我们难以想像用计划经济的方式把小说按计划分配给读者,对小说发展会有什么好处,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社会商业化的提高,随着文学创作和出版市场化的程度的提高,文学的发展是大大的丰富了,好的商业化对小说是有促进作用的。

李瑞铭、张永禄、叶祝弟等三位编者也对葛红兵先生的意见表示赞同。他们认为,合理有效的商业化会催生更多的更优秀的类型小说写作者出现,极大的促进类型小说的创作和发展。

"合法"解释"80年代后"葛红兵为青春文学"辩护"

文学评论界引起纷争不断的“80年代后”,将在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的笔下又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推出葛红兵主编的《中国类型小说双年选》(《奇幻王》、《幽默王》、《校园王》三卷)丛书,第一次从专业学术的角度,给予“80年代后”、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网络文学、校园文学、魔幻、新武侠等等新事物一个“合法”的解释。今天的文学作品要像当年的《伤痕》、《班主任》那样引起全社会轰动、获得全社会认可已经不太可能了,大多数作品只能在相应的读者阶层中引起反响。这正是《中国类型小说双年选》的出发点———认清“读者阶层化、小说类型化”的现实。不过,当代小说类型化趋势要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承认以及学术界的认同还需要一段时间。这种情况和当初文学的网络化过程是一样的。葛红兵表示,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突破传统的“纯文学”的观念,正是把文学分成“纯文学/通俗文学”的传统观念阻碍着认识文学创作的类型化趋势,阻碍承认奇幻小说、幽默小说、恐怖小说、校园小说等等,更让人们对“中国故事”是小说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类型的事实视而不见。他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已经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当下中国,小说创作的类型化趋势正在逐步发展并形成潮流。新的小说类型不断产生,比如奇幻小说、幽默小说、恐怖小说、打工族小说等等。这些都是近年中国文坛产生的新小说类型,中国奇幻小说的诞生和近年西方奇幻电影、卡通的引入有直接关联,中国幽默小说的诞生和中国传统滑稽艺术有隐约联系,但更是当下社会白领阶层生活和审美趣味的直接投射。《中国类型小说双年选》包括:《校园王》、《幽默王》、《奇幻王》,汇聚了中国文坛最具人气校园小说、幽默小说、奇幻小说,作者都是知名网络写手,可以说囊括了青春派作家最新力作。葛教授说编这套书是为了“小说观潮,把脉青春”。饱含了他和研究生几年收集、整理、研究中国当代类型小说的工作成果。这次出版的是2003-2004年类型小说双年选,到2006年会继续出版2005-2006年类型小说双年选。

类型化写作:当下文坛新趋势?

“今天要一部作品像当年的《伤痕》、《班主任》那样引起社会轰动、获得全社会认可已经不可能了。大多数作品只能在相应的读者阶层中引起反响,这就是读者阶层化、小说类型化的现实”。近日,著名学者葛红兵教授针对当前人们普遍认为的文坛无热事,80后小鬼当家的悲观看法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关于当下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失语,新型小说如奇幻小说,幽默小说,武侠小说被低看为下里巴人的现象,最早对晚生代作家作品作精彩评论而声名鹊起的葛红兵教授表现出深深的担忧,他认为当下的文学批评之所以和创作越来越脱节,关键是文学批评没有放下姿态,没有对当下文坛创作的新的动向作出及时敏感的反映,而是筑起高高的闸门,导致了文学批评越来越陷入画地为牢的境地。事实上在杂乱无章的背后,当下文坛写作出现了类型化的新特点。这是经济市场化深入发展的结果,中国的社会阶层化越来越明显,反映在审美趣味上就是多种文化共同发展并分层,小说创作类型化趋势正在逐步形成潮流,由此诞生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奇幻小说、幽默小说,官场小说等。

事实上出版的商业化已经引发了类型化小说的大发展。著名作家邱华栋也认为“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肯定会出现一批类型化的小说作家”。出版的日益商业化已经为我们铸就了一批较为固定、成熟、有自己的阅读和审美趣味的类型化小说读者群,在市场的条件下,他们已经影响了作家们的创作,给作家们打上了类型化的印记,随之而来的必将是深刻影响我们的图书出版,

类型化写作的新趋势又是跟目前文学界正在经历的新一轮的大众化运动相联系的。葛红兵教授把这种新一轮的大众化运动命名为新大众小说,较之过去的大众小说,新大众化小说的内涵更加丰富,审美趣味更加多样,文学创作更具类型化趋势。面向大众的类型化写作使得创作不再是一小部分知识分子的专利,也不是专业作家们的秀场,而是大众自我表达、自我抒情的领地。这种文学因为注重文学审美的阶层化以及大众化,更能捕获大众的心灵。

为了使类型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相结合,葛红兵教授和他的学生还编选了《中国类型小说双年选》丛书,其中《校园王》、《幽默王》、《奇幻王》汇聚了中国文坛最具人气校园小说、幽默小说、奇幻小说。作者许多都是知名网络写手,囊括了青春派作家最新力作。这套青春文学丛书的选编者都是在校从事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的研究生,受过专门的学科训练,对文学历史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也很熟悉当前文坛动态。他们都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这批青春写手年龄相仿,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学背景和资源,和以往的作品选本相比,他们的眼光与趣味更切合实际,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更容易起到把青春写手和广大青少年读者沟通的效果,是青年人自己编选同年人的书,给同年人看的书,真正体现了“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批评家”。

据编选者介绍,他们按照自己对青春文学研究的理论来编选这套数,目的是让市场检验和校正自己的理论,以调整下一步的研究路向,同时也希望给广大青少年读者提供合乎自己口味的类型化读物,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参与青春文学的写作、阅读和研究。他们将继续追踪青春文学,坚持每两年推出一套这样的丛书。

近年中国小说创作的类型化趋势及相关问题2葛红兵

近年中国校园小说创作走向5张永禄

奇幻小说的诞生及创作进展7叶祝弟

论近年的恐怖小说创作9俞亚赞

言情小说的定型及当代流变11黄也卓

幽默小说的源与流13李瑞铭

近年中国小说创作的类型化趋势及相关问题

葛红兵

(200436·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向,有的甚至发展成了中国当代文坛主潮,左右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向,在这些趋势中,我们认为“类型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趋势之一。它和1998年中国文学的网络化趋势非常相近,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看清这个趋势对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但是,我们依然要预言,这个趋势将主导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向。

小说创作的类型化是经济市场化深入发展的结果。经济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带来了社会的阶层化,社会的阶层化导致了文学审美趣味的阶层化。审美趣味的阶层分化是小说创作类型化的直接动力。计划经济时代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审美趣味受到压制,中国社会虽然存在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区分,文学上实际只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审美趣味拥有表达权。新世纪以来,市场经济的深化导致社会阶层分化,如果说当初的社会“阶级分化”导致的是不共戴天的阶级斗争,那么今天的“阶层分化”导致的则是兼容共存的多种阶层共存、多种文化共举的现代社会景观。工人阶层、农民阶层、学生阶层、经商阶层、管理阶层、公务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等等,不同的经济地位导致不同的文化诉求,可以说,当前中国社会已经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多元文化时代,文化不再仅仅局限于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二元结构,文化演进也不再表现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的斗争消长,而是表现为数种文化同时存在,而这数种文化之间并不是彼此矛盾你死我活的,相反,它们意识到对方的存在是自己存在的前提,保护了对方的发展也就是保护了自己的发展,它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多元格局,在思想上更为宽容,对观念上对与己不同的文化形态更为开放。

小说是一种通过语言来记述生活感受、传达生活理想的艺术手法。社会阶层分化的结果是各个阶层的生活感受也分层化了,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生活感受和公务员阶层的生活感受可能完全不同,事实上他们的生活理想也很不一致,他们需要不同类型的小说来完整、专一的展现他们的生活世界以及生活理想。当各个阶层的文化同时在小说领域寻找自己的代言人,以便展现不同阶层对世界的经验和想象时,小说便类型化了。这种情况下同一部小说作品就难以做到同时满足各个阶层的审美需要。学生阶层有学生阶层的小说类型,比如校园小说,经商阶层有经商阶层的小说类型,比如商战小说,公务员阶层有公务员阶层的小说,比如,官场小说等等,小说的类型化趋势便得到发展。

当下中国,小说创作的类型化趋势正在逐步发展并形成潮流。新的小说类型不断产生,比如奇幻小说、幽默小说、恐怖小说、打工族小说等等。这些都是近年中国文坛产生的新小说类型,中国奇幻小说的诞生和近年西方奇幻电影、卡通的引入有直接关联,中国幽默小说的诞生和中国传统滑稽艺术有隐约联系,但更是当下社会白领阶层生活和审美趣味的直接投射,当然这些小说类型能否在小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站稳脚跟,又抑或是昙花一现,还有待理论界和读者市场的双重检阅。一些旧有的小说类型重生了。比如武侠小说、校园小说、官场小说等等,武侠小说在中国是古已有之,但是,它的大流行并被正统文学界接受却是上世纪末、新世纪初不久的事情,校园小说于新文学诞生之初就已经产生,但是成为一个声势浩大的小说类型却也是这两三年才开始的,官场小说可能和上个世纪黑幕小说有一定的血缘联系。有些传统的中国小说类型得到了强化,比如“中国故事”,其实中国故事是非常有特点的中国化的小说类型,但是过去正统的文学界常常觉得它不登大雅之堂,否认它是一种“纯小说类型”,这和我们正统文学界轻视农民阶层的审美趣味有关。

受到小说创作类型化趋势的影响,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模式也在发生重大转变。纸面文学刊物也在向类型化方向发展。前些年,纸面文学刊物的发行量缩水,许多刊物倒闭或者仅仅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这自然有网络文学兴起,作者和读者被分流的缘故,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是:这些纸面文学刊物没有注意到中国社会的分层现象,没有注意到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类型化趋势。他们没有注意到计划经济时代一本杂志供应全社会读者、适应全社会需求的时代已经过去,文学刊物在社会阶层化、文化多元化时代,必须通过类型化找到自己那个独特的市场定位才能生存。纵观近年文学期刊发展的情况,那些通过类型化途径,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的刊物都有了很好的起色,比如《中国校园文学》、《佛山文艺》、《故事会》、《奇幻》、《科幻世界》、《今古传奇》等等,《中国校园文学》专以发校园小说为主,找到了大学生这个读者市场,《佛山文艺》以打工族为市场定位,专门发打工族小说,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而那些死死地抱住过时的“所谓纯文学观念”、选稿不定方向、市场不找定位的文学期刊大多处境堪忧。这种类型化趋向在出版社中也有明显表现,比如近年春风文艺社在奇幻小说出版、中国电影出版社在恐怖小说出版、长江文艺社在历史小说的出版等方面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今天要一部作品像当年的《伤痕》、《班主任》那样引起全社会轰动、获得全社会认可已经不可能了,大多数作品只能在相应的读者阶层中引起反响,这就是读者阶层化、小说类型化的现实。不过,当代小说类型化趋势要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承认以及学术界的认同还需要一段时间。这种情况和当初文学的网络化过程是一样的。笔者1999年在一个全国性当代文学研究年会上预言网络文学发展前景时,与会的许多代表都不认同笔者“网络化是文学发展的一个趋势”之说,但是仅仅时隔几年,今天我们得说网络已经成了文学活动的主阵地,网络化已是文学发展的主趋势之一,今天网上文学作品的发稿量可能是纸面文学刊物的10数倍;70年代生、80年代生新进作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是通过网络走向文学;今天最大的文学读者群也在网上,几乎所有的畅销小说都会同时出版网络版,而其网络版的点击率一般是纸面单行本的数倍。今天我想大多数人对此已经有了共识,2000年笔者在自己撰写的《文学概论通用教程》中专列《网络文学》一章,还有评论者对此表示异议,但是,去年却有书评人认为笔者的这一尝试是中国文学理论对当代文学实践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概括力的表征之一。2003年,我们编选并出版《新世纪网络小说精选》丛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3年9月版)的时候,我想已经没有人不承认网络文学存在并已经出现大批精品的事实了。当代文学的类型化趋势也会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突破传统的“纯文学”的观念,正是把文学分成“纯文学/通俗文学”的传统观念阻碍着我们认识文学创作的类型化趋势,阻碍我们承认奇幻小说、幽默小说、恐怖小说、校园小说、官场小说等等,更让我们对“中国故事”是小说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类型的事实视而不见。要知道,今日之所谓纯文学在其诞生之初可能恰恰是俗文学,事实上小说这个文学体裁本身在“五四”新文学革命之前都被看作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五四”时期用白话文创作小说作品还被某些旧派人士认为是“没文化”。今天的许多新小说类型也在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奇幻小说被认为是“少年人的游戏文学”,甚至有的人从根本上否认这种小说类型的存在;许多人认为恐怖小说、校园小说、幽默小说、武侠是下里巴人作品,上不得文学的台面,这个我们只要看看当下的各种小说排行榜、优秀作品评选就知道了,那些评论家们筑起了高高的闸门,把这些小说类型挡在了“文学”大殿的门外。

相比于活跃的文学创作,我们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显然是滞后的。也正因此,我们觉得我们的文学批评应该放开自己的心胸,文学理论也必须以更开放的心态对待时代新潮,也只有如此我们的理论和批评才能真正把握文学发展的脉动,跟上文学创作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当今的文学理论批评界非常有必要对奇幻小说、幽默小说、恐怖小说、校园小说等新生或者再生的类型小说作出必要的反应,花力气研究当代小说的类型化趋向,研究小说新类型产生的机制、发展的规律,对这些小说新类近年的创作成绩作出必要的评估,只有如此,我们的文学理论批评才能真正科学地准确地把握我们这个时代文学发展的主脉搏。

近年中国校园小说创作走向

张永禄

(200436·上海大学中文系)

校园小说是一种以校园生活为题材,以青春气息为精神质素的现代小说样式。我国的校园小说是伴随着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诞生而产生,随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而一起成长的。虽然1949年之后它曾经一度沉寂,但它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校园小说有四部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1916年陈哲衡创作的校园小说《一日》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小说;1976年刘心武的《班主任》的发表,标志了新时期文学的开始;1985年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开创了“先锋写作”的先河;1998年蔡志恒的《第一次亲密的接触》是我国的一部网络小说。

由于写作者身份的差异,作为类型的校园小说呈现出两种视界。学生身份的写手,对当下的生活直裸裸地进行思想和情感描摹,别具一种率真之气。他们是校园小说的剧中人,亲历者和讲述者,也是校园小说的主要读者,对他们校园生活最具有发言权;非学生身份的写作者,用“回忆”视角和“怀旧”情怀历史地书写“我”那遥远的校园,是过滤后的记忆之真,情感之真。

尽管客观上,这两种视界有一定的差别(他们也构成了校园文学的层次化、丰富感和纵深性),但是,他们交融在青春的旋律上,青春性是校园小说作为独特风景的焦点,也是作为该类型小说的核心所在。翻开一篇篇书写青春的文字,字里行间流淌的是一曲曲年轻而激情的歌唱。花样年华的学子们在一个相对远离俗世的空间书写自己的快乐和忧伤、壮志与失意、坎坷与曲折、渴望与骚动、沉默与喧嚣,这些感受是他们的专利,没有经历岁月的磨蚀和浸染,质朴,本色,本心而率真。在文本的创造上,他们很少受到各种艺术陈规的毒害,没有门户之见,奉行拿来主义,心之所至,笔之所至,是“我手写我心”的文学。因而,校园小说的形式从来不是铁板一块,是异彩纷呈的,充溢着创造的生机。

由于诸种原因,校园文学以前多以文学社团活动的方式局限于校园内,只是到了90年代才获得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和空前的繁荣。这表现在:1、作者队伍不断壮大。2、创作百花齐放。这突出地表现在创作领域的不断拓宽,小说文体和网络、影视、动漫等视觉艺术的多方位融合,以及各种写作风格的大胆尝试。3、发表阵地灵活多样。不仅有传统的文学社团的社刊和校刊,还有《中国校园文学》、《大中专生文苑》、《萌芽》和《海峡》等专门刊物,校园小说强劲的发展势头也引起了一些著名的文学刊物的关注,它们纷纷开辟专栏推介校园小说。网络的出现,则使校园文学的传播更为自由便捷,而后来居上成为校园文学的主阵地。

近两年的校园文学出现了如下可喜的艺术新质:1、青春地触摸时代和社会。一些优秀的写手从“一个人的校园”里挣脱出来,把自己的文字和社会接通,和时代对话。如薛晓路和刘德频的《大学毕业等于零?!》通过诉说找寻工作的波折和描摹工作的不堪负荷,传达了他们对生活艰辛的切身感受和理解,文字是凝滞低沉和富于力量的。小说《亮亮》则把笔触深入到城市底层,打探父母下岗在幼童心理投下的阴影,令人掩卷长思。爱情是校园小说的永恒的话题,但是写手们从昔日唯美或凄艳的言情套路中出位,力求准确和真实展示这个时代和社会的情感盛宴,注入现实的隐痛和信仰的坚韧。如傅爱毛《B大校园的火光》中美女杨梦尼用死来对真爱的求证,就是对当下社会游戏人生的反抗;刘政德《风景,也是生活》对爱情的物质化现象的反思等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2、塑造当代学生新形象。当今的大学生们多出身于上世纪80年后,他们是断裂的一代,异质的一代。他们的文学就是他们自己这一代的自我写照。他们有深刻的忧郁,有倔强的叛逆,有不妥协的孤独。校园作者们是这代人内心经验最深刻的体验者和表达者。3、自洽的艺术创新。艺术传统很少在他们的作品中存有痕迹,我们更多的看到是科幻的想象、漫画化的描写、王家卫的叙事风格、古龙式的句法、大话西游的语式、时尚的酷语和物象。他们很娴熟地把这些属于他们的时代资源,融汇进他们的文学,来表达他们这一代人的另类且异质的经验和形象,给人尖新的感受,着力打造新写手风格。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正在力图走出他人的阴影,开始寻找自己独特的表现图式,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手法,如周嘉宁的飘逸和清丽,宋静茹的细腻和尖锐,岑梦棒的幽默和缜密、小饭的诡秘和凝重,苏德的凄美和无奈,韩寒的机智和圆熟,郭敬明的奇幻和孤酷,风筝的忧郁和敏感,沈星妤的柔婉,SIEG的传奇,林莉的豁然,马丽娟的轻爽,燕玉梅的郁愤,叶祝弟的内敛等,它们构筑了当前校园小说的多维美学形态。

当前校园小说成绩显著,但是问题也不少,集中表现在模仿化趋向、内心化趋向、长篇化趋向、商品化趋向和文学批评的缺席等。这些问题都是阻碍校园小说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引起文坛的足够重视。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