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邬思道先生说,四贝勒为了让他,以及跟着他的人,学到过硬的武艺,强壮自己,不再受他人的凌辱,受再多的苦也心甘。
他说,胤禛的执着一定会打动少林大师,因为他这是先礼后兵!遵循的原则是《孙子兵法》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为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百战就不会有危险。语出《孙子•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所以,四贝勒坚持到最后,哪怕少林大师哪怕心不甘情不愿,他也只能顺水推舟!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之下,他再怎么阻挠都是得不偿失,毕竟,还有民意,而民意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简单的一句话,是很有来历的!
相传,战国时,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则
然后,到了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
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对历代统治者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成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载舟覆舟”便源于荀子、魏征和唐太宗谈论君与民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