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使极力争辩,阿骨打大怒,命用鞭杖打辽使每人一百余杖,辽金之间和议目前一直未能达成。
这对于大宋来说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消息,因为这也就意味着,在他们目前的情况下,联合攻打大宋是完全不可能的。
高俅一直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没有说话,倒不是他没有资格说,事实上就严格意义上来说,他属于军事最高长官,职务并不比兵部尚书低,之所以不说,只是让其他人的事情都解决了,他开一慢慢儿地说。
这一等也就等了好几个时辰,从天色大亮到日头西斜,一年发生的大事就算是陈述完了,总结起来就是我朝人民生活超幸福,外国民众水深火热,基本上也就是这么个情况。
童贯见没人说话,便站出来说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这个时候,高俅才站出自己的队列,到中间来微微鞠躬,道:“臣有本奏。”
在唐朝之前,大臣上朝都是有座位的,大宋开国以来才取消这个福利,让大臣站着上朝。跪拜着,唯满清鞑子一朝而已。
赵佶眼睛一亮,说道:“快快奏来。”
大家都朝高俅看了过去,见他这么大半天了都没吱声,现在都准备回家了,才给来这么一出,都不知道他这是要做什么。
高俅慢条斯理地说道:“今年的新科状元周毅前几天去臣府上,央求臣给他在军中某个职位,臣觉得可以给他个经略安抚使,既是在军中,又是文职。”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特别是那些个文官,心中震惊不已。
十六岁的状元,日后前途无量,况且大家又听说了这周毅诸多事迹,他确实是个人才。只需历练几年,青云直上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多久就可以成为文官体系的中流砥柱。大家都等着这一天的到来,今天高俅却突然说他要参军,等于是直接将这样一个人才给拉进了武官阵营,这让他们如何不震惊?
吏部尚书兼侍读何执中站出来说道:“臣以为不妥,周恒之以文举致仕,熟读经略,不宜将兵,或许只是因为暂时没有授予官职而做出冲动之举。况且军政不可儿戏,他还太过年轻,不如即刻将他举荐如翰林院。”
何执中的儿子何志现在就身为翰林院编修,和王黼一起负责编修《九域图志》,若是能够将周毅拉进翰林院,再让何志与他多多亲近,日后他成长起来,也能够成为自己手下的一员干将。
如果周毅知道如今朝堂上的争论,可能会后悔自己给何执中送礼的举动,当时只是送礼拜名帖,顺便提了提官职的事情,却没想到这何执中这个时候居然硬要将自己往文官体系里面拉,若是知道是这个结果,估计他得后悔死了。
对于何执中的话,赵佶显得更为赞同,大宋重文轻武,如此人才,定当在文官体系内发光发热。尽管不久之前高俅已经单独进宫向他陈述和展示了周毅在军队体系里面的重要作用,但是他还是倾向于文官的。
御史中丞王黼自然站在何执中一边,他说道:“何大人所言极是,若是能入翰林院,必将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况且之前已经向全天下人公布了他候补翰林,若是今日让他去从军,恐怕惹天下诟病。”
右司员外郎陈过庭道:“臣以为,就凭借足球一物,他任军中职务,绰绰有余。况且正因为他是年轻人,才要在军队里面多多锻炼,能够了解军情,以后再回来,又能了解民情,如此一来他也算是个文武全才了,因此臣完全同意高大人的说法。任他为经略安抚使。”
太宰郑居中认为周毅应该当文官,然而京西转运使张汝霖却是站在高俅这边,随后加入的又还有蔡京等人,如此重量级人物一加入,赵佶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意见,尽管王黼、何执中等人据理力争,但是赵佶还是被说服了。他心中震惊,这些大臣怎么今天都好像对这个周毅很感兴趣的样子?
“好了,大家都不要吵了,这周毅有本事,朕知道,他还向朕献过一套练兵之法。今天既然已经说到了这个事情,那就好好说说吧。高爱卿的说法朕觉得是不错的,给他个经略,看看他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若是不成,再将他调回来,你们认为如何?”
这个方案可以说兼顾了文武两方的体面,武官希望周毅能够有所作为不让他们丢脸,而那些文官则希望他顶不住军队的压力趁早回到翰林院,让自己好好栽培。
众人一致开口:“陛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