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赵兴所谓的红衣大炮,在另外一个时空之中,准确的称呼是“红夷大炮”。此炮最初由英国人发明,后由荷兰人传入中国,因当时称荷兰人为红夷,故以“红夷”称之。红夷大炮是一种前装滑膛加农炮,跟佛郎机炮相比,红夷大炮无论是在外形上还是重量上都要大得多,由于其射程非常远,所以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红夷大炮是用铸铁铸造的,炮身铸有准星﹑照门,中部有炮耳。与佛朗机铳相比,口径较大,管壁加厚,并且从炮口至炮尾逐渐增厚,能承受较大膛压,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炮。
如果马钧和赵布能够将这种恐怖万分的大杀器提前上千年造出来,只怕司马懿苦心孤诣在益州北部修筑的众多要塞也不见得能够支撑多久。
除了这最难的一种火器,赵兴实际上还指导马钧和赵布分头研制了另外另种大小火器。
赵兴让马钧设计的是鸟铳。
鸟铳原本是16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我国明清军队装备的一种用火绳点火发射弹丸的单兵枪,用熟铁打造,重约5~6斤,有准星、照门,安装木托之上。底部有火孔与火药池(放用来引火的火药)相连,池上覆盖有铜盖,可以遮挡风雨,铳口长出木托2寸,托后7寸向下弯曲,托腹藏搠杖(通条)一根,重3两,搠杖(通条)插在枪管下的木托上,用于填送弹药,枪管底部用螺栓封固,便于取开擦洗枪管。另有火绳,每根长2丈,重3两。每次装粒状黑色火药3钱,铅子重3钱。使用龙头类火绳发火机。
鸟铳发射时,将火绳点燃安入龙头,右手开火门后紧握枪尾,用食指扣板机向后,龙头落在火门,燃药发射。《武备志》说鸟铳的名字源自这种枪由于准确度相当高,打林子里面的飞鸟十有九中,所以被叫做鸟铳,又因其所安装的弯形枪托形似鸟喙而被称为鸟嘴铳,也有人称其为鸟枪。它们的名称虽有不同,但在基本构造和发射方式上是一致的。
明末鸟铳有了很大的改进,由老式的火绳枪改进成为了燧发枪,燧石,俗称火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质地坚硬,古代常用来取火、做箭头、犁头等。燧发枪发展后期形成了独立的燧发点火机构,其击砧是一个铰接的钢制底火盘,击锤上安装燧石。动作时,击锤旋转,燧石打击击砧,产生火花,底火盘打开,使底火药暴露,于是点燃底火药。燧发枪与过去的火绳枪相比,射速快,口径小,枪射短,重量轻,后坐力小,而且不怕刮大风和下雨的天气,于是在战场上被广泛应用。
很显然,鸟铳是准备为单兵装备的武器。
赵兴让赵布设计的是佛朗机炮
佛郎机,本是明代对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统称,由于这种火炮是由葡萄牙人传入,所以被叫做佛郎机。这种是中国明代中后期的火炮,其实就是一种短管加农炮,这种类型的火炮是由三部分组成:炮管、炮腹、子炮(子炮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所以又叫做子母炮。明朝大量仿制之后又根据口径不同而叫做某某将军炮。母炮身管细长,口径较小,炮身两侧有炮耳,可将炮身置于支架上,炮身外面用木包住,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能俯仰调整射击角度。炮身后部较粗,因为其外形这部分被叫做“巨腹”,“巨腹”上开有长形孔槽,用以装填子炮。子炮类似小火铳,每一母炮备有5至9个子炮,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腹部的长口内发射,子炮可以预先装填好弹药备用,战斗时轮流装入母炮发射,因而提高了发射速度。佛郎机的特点是母炮和子铳分离,它是后装炮的一种形式,但又不同于现代的后装炮。前有准星,后有照门,可从照门孔内进行瞄准,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转动。
中国经过自己的研制改造,制成大样、中样、小样三种,有的用铜铸,也有用铁铸。大样佛郎机身长2尺8寸5分,重300多斤。《武备志》中将仿制的佛郎机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1、2号佛郎机可用于水战。
由于佛郎机的口径比较小,所以发射开花弹威力不大,以发射霰弹为主,射速又快,近距离杀伤力极大,杀伤面积广。 “无敌大将军”炮的每个子炮内有500铅弹,散布可达20余丈。佛郎机型火炮对内膛的要求低,工艺简便(三个部分是分开铸造),用料少可以大量铸造。由于子炮承担了火炮发射时的一部分压力,因而不易炸膛,而且子炮的损坏并不对大炮的本身造成影响。而且对放炮士卒的技术要求低,不必长时间的训练。上述的种种优势使得明朝大量的引进并仿制这种佛郎机炮。
红衣大炮、佛郎机炮再加鸟铳,三样堪称划时代神器的家伙,如今便被人在卧虎城内研制和打造,一旦面世之日,毕竟引起天下震惊和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