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碧知道,当年的南洋暴乱,是因为香港有不少有钱人家因为恐惧回归后会有清啊算,所以提前跑到了其他英联邦国家,而印尼作为英联邦国家之一,自然也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按照英国人的意思,这些人都是大英帝国的臣民,还是应该好好对待的,最重要的是这些移民都是有钱人。
但对于美国来说,这些心向英联邦的人大量地移民到印尼这样的地方,简直根本就是在挑战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权威,更别说连英国人都在担心,中国人会借助这次移民潮,提前在爪哇海地区提前安插人手。
所以对于美国来说,就必须发起一次大范围的清剿行动,否则太平洋沿岸将来不是中国人的就是英国人的。最重要的是有这样一个逻辑:如果将来发现了中国人安插过来的人,那还好办,因为可以直接说是间谍并逮捕就行了。但是,那些并非是中国人安插过来的,会随着时间增加英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人,处理起来就很麻烦了。所以,美国无论如何都必须进行一次无差别的洗清才行。
当然,菲碧甚至不用看nsa和国会档案馆的记录就都知道,南洋的清大洗,其实是美国的情报部门和外交系统联手搞出来的。但是对此,菲碧却没有憎恨或者报复的想法,因为那次以后的菲碧,已经没有情感了,既不会憎恨,也不会欣喜,最重要的是,她认为,当时的清大洗计划的制定,证明了外交集团和情报系统的高效和理智,这也是为什么,她愿意沿着美国的结构发展的原因因为美国的上层阶级,不单单是把外国当成殖民地,连本国也被视为殖民地,所以在菲碧看来,外交集团和情报系统在做出当初的决定时,是非常公平的。
至于说亲生父母的死亡什么的,菲碧并不在意,因为就像之前说的,菲碧从八岁开始就没有感性思维,以理性思维去思考一切的她,本质上是不会去在意父母、家人、亲情之类的说法的。就像当年被救起来后,在夏威夷待的那段时间,菲碧一开始是非常不理解那些心理医生、以及跟她一样是幸存者的那些人,为什么会纠结于过去,当然,这也是当时促使她不得不首先学习心理学知识的,进而伪装出沉默寡言的效果,并且骗过了绝大多数的心理医生的原因。
随着知识量的增加,菲碧知道,自己过去的经历其实是有非常高的利用价值的,在当时她就分析出了美国在那次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以她就反过来利用了一下,使得她能够在天空锁计划中,不断被兰利提升信任和重点等级的原因。
当然,早在菲碧获得十八级的保密等级的时候,兰利就把菲碧从天空锁计划摘出来了,不再要求菲碧参与后续的计划了,像是今年菲碧满十八岁,拿到了那总计两百六十百万美元的免税遗产的时候,兰利就没有像其他的天空锁计划成员一样,让菲碧再上电视或者报纸。当然,兰利的人也知道,以菲碧的保密等级,完全可以看到天空锁计划的全貌,甚至于看到当年的很多事,所以大家一直都在小心地伺候着菲碧……不过菲碧也没让人们失望,并没有表现出苦大仇深的态度,而是跟过去一样,把兰利视为自己最重要的支持者例如迷路者系统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兰利当中间商跟其他部门谈的,换句话说,菲碧通过经济手段早就帮助了兰利甚至绝大多数情报和安全部门。
菲碧最近虽然一直在为少女时代的事情而拆了东墙补西墙,甚至于影响到了不少土卫九那边的计划,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察觉到菲碧心目中对少女时代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其他事情的重视程度,所以大家只是在菲碧被攻击的消息刚出来那几天对韩国这边投入了一些注意力,随着知道菲碧出了头发被烧了一些,其他一切安好之后,大家都该干嘛干嘛去了。
现在,随着表面上的局势都变得对菲碧有利,大家就更是放松了不少,芭芭拉还特意打来电话笑话菲碧,说她居然还会被民间人士烧到头发,简直太靠小了,就这样还想在九月份的继承仪式上,穿全套铠甲跟英国女王示威?
菲碧当然知道,自己被攻击的事件总体来说确实是对少女时代有好处的,可对于她别的计划,也确实有了不小的妨碍。之前菲碧的打算就是要在继承意识上,说威尔士语和威尔士口音的英语,同时还要展现威尔士贵族看英国王室不顺眼的特点,比如,通过穿着全套铠甲完成仪式,包括在国王面前夸耀武功什么的,可这次被烧到头发之后,她要是再在女王面前表现得身手好一些,那么罗雷克子爵,也就是她是会被人嘲笑的看那~被普通人烧着了头发的罗雷克子爵小姐的身手真不错,大家快鼓掌~~
至于说菲碧为什么要展现威尔士贵族看英国国王不顺眼这个特质,那就非常简单了,因为这是菲碧向盟友表明,哪怕她获得了英国女王的册封,也不会和英国彻底站在一起这个立场,而这里说的菲碧的盟友,自然就是外交系统和情报系统的人了之前菲碧放出消息说要通过使用古典礼仪来完成继承和册封仪式,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她就是在为难女王殿下。
但是菲碧明白,随着自己在攻击时,故意让头发被烧掉一些这件事的发生,她确实不应该再在册封仪式上继续让英国女王为难了,在这件事上,英国人都以为菲碧是故意的。是想要通过这种折中的方式,来使得女王不会难堪,所以英国人普遍都商量好了,谁都不许用菲碧被烧头发这件事而嘲笑菲碧,因为菲碧这是把自己的贵族荣耀丢在一边,好去成全英国皇室的面子,这,简直就是贵族的典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