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明国崛起> 第八十五章 生产方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五章 生产方式(2 / 2)

估计在第四个月,所有的订单绝对可以完成。

不过,有了高效的生产方式,徐奕现在还是高兴不起来。

虽然,这些纺纱机器,织布机器都比现在这个时代先进200年左右。

虽然,比起正经的现代工厂,这些东西只能说是一个土作坊。

虽然,通过生产可以卖出更多的布匹,赚到更多的钱。

但是熟悉历史的朋友,都明白什么叫做周期性的社会危机。

如果徐奕大量制造布匹,不适应这个时代的生产关系。

随着徐奕的工业布卖的越多,乡下以织布为生的小农,会少了一份收入来源。

少了收入来源,也就没钱买布。

而城里的人,也不会穿十件衣服。

所以,徐奕就算大量制造布匹,也没办法卖出去。

所以,这就形成了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徐奕的布卖不出去,老百姓口袋里没有钱买布。

这样的社会危机,被称为小农的破产。

大明朝作为一个封建社会,是以自耕农和中小地主为主体的社会,经济是非常脆弱的。

如果徐奕大量生产布匹,导致小农经济破产,那必然会发生饥荒,战争,内乱等多重危机。

所以,徐奕就算是建立了高效的生产模式,在这个大环境中,也得逐渐的缓慢的推进机械化的改革才行。

不然小农破产之后,社会的周期性规律,会给徐奕重重的一击,摧毁徐奕所建立的一切。

不能急,只能一步步来。

徐奕现在空有巨大的产能,却不能生产太多,这无疑也是一种痛苦。

这也是和某些“牛奶卖不出去,只能把牛奶倒进河里”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什么时候可以大量生产呢?

这个问题,徐奕想了又想,只能有两个办法。

第一个方法。

这些布匹不能出现在大明的经济体系里。

也就是说,这些布出售之后,不能在大明销售,不能流通到大明的市场里。

这样,才能让占社会主体的小农不破产,大量手工业者不失业,不产生剧烈的社会危机。

第二个。

这些生产出来的布匹,只能在一个不是小农为主体的经济圈里流通。

这样顶层设计之下,过量的商品输入,与小农无关。

因为社会主体并非农民,随遇就不会导致小农的破产,也更不会干扰到小农的正常生活。

所以,建立这样的一个经济圈,隔绝两种经济,才能开始良性发展。

为什么之前,徐奕想要将整个松江府的三大家族全部消灭?

原由,皆因于此。

把一个地区所有的保守力量,封建势力全部消灭,才能彻底建立一个内循环的经济圈。

只有这样做,一方面不破坏大明这套庞大而脆弱的农业经济圈,让社会不在变革中崩溃,产生内乱。

另一方面,还能得到一个稳定的环境,使得经济模式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因而,徐奕建立的经济圈,至少要完全掌控一个府的地盘,才能实现经济的循环。

再之后,就算在松江府建立了一个经济圈。

可除了松江府以外的地方,依然得是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不能参与徐奕的建立的经济圈循环。

可徐奕也没有那么多精力,一个个的根除各地方保守的封建势力。

所以,松江府意外的保守势力,只能慢慢改变他们了。

连清理松江府三大家族,这样一件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徐奕做的都很麻烦。

就算在徐奕不择手段的加速之下,松江府的全面整合。

估计也得等到翊国公郭勋被首辅夏言整死,正式告别历史舞台之后,徐奕才能拿下郭家这块最难啃的骨头。

全面掌控松江府,徐奕清理松江府保守势力完成,估算就得用整整三年的时间。

想要全部清除整个大明的保守的地主们,估计只有战争这一条路了。

但是,在fib的入侵危机之下,进行大明内部的战争,则是天方夜谭,是一个根本就不用考虑的选项。

外敌加上内战,这简直就是自寻死路,只有白痴才会这么干。

徐奕现在寻找到的最好的一条路,就是在不破坏大明经济结构的情况下,尽量改良社会。

这样的模式,可能也是最快速和稳妥的一条道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