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转速的拐点没有出现,但是温度的拐点已经出现,从110摄氏度到90摄氏度,先升后降,在100摄氏度的条件下达到极值。
因此,100摄氏度3500转速条件下,获得的10.92%的效率,可能是今天的最高值。
当然,考虑到每种条件只做了一片的缘故,也存在因实验操作方面的原因,比如薄膜没有涂好,而带来的异常情况。
但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既然剩余的器件大概率不会出现更高性能,那么守在蒸镀手套箱旁看学妹测试也没什么必要了。
于是,许秋决定开溜。
他看了眼陈婉清的方向,学姐的样品已经制备完成,现在她正在测试光吸收光谱,旋涂手套箱被空了出来。
器件的性能和溶液是息息相关的,他打算重新配制一次溶液,明天再做一批器件试试。
想到这里,许秋拍了拍学妹的肩膀,说道:
“你继续测吧,我去配个溶液,剩下的器件可以测的稍微快一些,扫描J-V曲线的次数不用那么多。”
“嗯~”
许秋总感觉她的声音和平常有所不同,不过他也没有太过在意,转身直接进入了旋涂手套箱中。
这段时间他实验做的比较少,偶尔做的几项测试也都是基于傻瓜式仪器进行的表征实验。
已经好久没有配溶液了,他感觉有些手生。
许秋用镊子夹取聚合物材料进行称量。
虽然他已经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但还是不小心掉了一小块。
粗略估计,那一小块有五、六毫克的样子,按产率50%算,相当于10毫克的原材料。
好像只有二、三十块钱,也不是很贵的样子。
自我安慰了一番,他摇了摇头,将掉落的材料夹起丢入垃圾桶,实验室里所用的有机聚合物材料,毒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它们类似于塑料,因此可以直接按照普通实验室垃圾处理。
小小的插曲,没有影响到许秋的心态,毕竟这种“手生”的情况也很正常。
哪怕是魏老师,他有二、三十年的实验经验,可让他现在来做实验,水平估计连陈婉清都不如。
况且,以他现在的身体情况,也很难长时间在一线做实验了。
他的优势更多在于对科研工作本身的理解,以及对具体研究方向,比如有机光伏、钙钛矿材料的理解。
换句话说,他从事科研事业这些年来积攒下来的经验,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因为对实验操作来说,虽然有下限,有门槛,但也是有上限的。
按系统的评定,许秋推测把一项操作做到极致,对应的熟练度是六阶。
像是手艺人,比如卖油翁那样的,长年累月干一件事情,熟练度可能就非常接近六阶。
但针对科研工作本身,不断重复实验,冲高级别熟练度并没有太大的必要,大多数的情况下四阶到五阶就足够用了。
更重要的是科研想法。
许秋之前看到过新闻报道,已经有实验室研发出来,可以自动做实验的机器人。
他们给机器人提供指定的命令,就可以让机器人执行特定的实验操作,比如同时做上百组的平行实验。
而且机器人还不知疲倦,一天可以工作23.5个小时。
虽然目前这些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还不高,成本也很高,只能取代部分实验工作,但是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迭代,它们智能化的程度肯定会越来越高的。
最终,用机器人部分取代普通科研人员,也不是没有可能性。
不过,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一项实验来说,除了实验结果本身,实验过程也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说,哪怕失败的实验同样有价值,因为不少实验发现就是从失败的实验中偶然得到的。
机器人能够实验批量的完成实验,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实验信息的缺失。
归根结底,机器人只懂执行命令,而不具备思考的能力,没有科研思维和科研想法。
……
溶液配制完成。
许秋把刚配好的溶液,以及最近学姐学妹配制的溶液,还有新到的旋涂设备复制到模拟实验室中。
最近模拟实验室已经被他尘封许久,因为一直没有硬骨头要啃,他打算今晚重新启动它,然后一举冲上11%的效率。
结束实验后,许秋、陈婉清、韩嘉莹三人聚在一起,简单的讨论今天的实验进程。
实际上,除了组会是一周一次的强制报告外,平时课题组的小伙伴们也经常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问题。
实验室里的科研氛围还是不错的。
许秋率先开口道:“怎么样,90摄氏度的器件,有没有奇迹出现?”
韩嘉莹道:“没有,最高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