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韩
三韩,即马韩、辰韩、弁韩,是朝鲜半岛南部的三国。据《后汉书·东夷传·三韩传》记载:“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这里所谓“国”,指的是当时的部族)……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濊(wèi)貊(mò)接。弁韩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凡七十八国,伯济(后来中国古代史书又把它译为百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辰韩)国出铁,、倭、马韩并从市之,凡诸货(贸)易,皆以铁为货。”
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
檀弓,一种制作精良的弓,《后汉书·东夷传》:“乐浪,檀弓出其地。”果下马,也称为果马、果骝,一种矮小的马,因乘之可行于果树之下,故名。《后汉书·东夷传》:(朝鲜半岛)“又多文豹,有果下马,海出班鱼,使来皆献之。”李贤《后汉书注》说:“(果下马)高三尺,乘之可于果树下行。”文豹,豹的一种,皮有斑纹。班鱼,又名鱼,形状似河豚,背青色,有苍黑色的斑纹,“头中有石如珠,出北海”(《太平御览》)。
倭
中国古代称日本人及其国家为“倭”。据《后汉书·东夷传·倭国传》记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国……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倭国王帅升等……愿请见。桓灵间,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弥呼,长年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群,于是共立为王。”
大宛
大宛,为西汉时期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位于今天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居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
康居
康居,中亚古国,位于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其王都是卑阗城。康居北部居民以游牧为生,其南部居民以农耕为业,南部有一些城镇。康居由五小王分治。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万人。与大宛邻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在南北朝时期,康居被中亚游牧部族(yà)哒征服。
大月氏
月氏(zhī)人,原游牧于我国敦煌、祁连之间。前177—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大破月氏,大部分月氏人西迁到今伊犁河上游一带,称大月氏。后来,又遭到乌孙的攻击,再度西迁至阿姆河上游地区。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汉使张骞持使节到达大月氏。回长安后,张骞对汉武帝说:“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今阿姆河)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史记·大宛列传》)又据《史记正义》注引万震《南州志》云:“(大月氏)在天竺北可七千里,地高燥而远,国王称‘天子’,国中骑乘常数十万匹,城郭宫殿与大秦国同。人民赤白色,便习弓马。土地所出,及奇玮珍物,被服鲜好,天竺不及也。”大月氏分为:休密、双靡、贵霜、顿、都密五部翕(xī)侯(古代西域官爵名)。公元1世纪中叶,贵霜翕侯兼并其他四部,建立了强大的贵霜王国。
安息
安息,伊朗高原的古国,音译为帕提亚(parthia),中国古代史书称它为“安息”。原本是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后来又先后隶属于亚历山大帝国和塞琉西王国。公元前3世纪中期,阿萨息斯王朝建立,到公元前2世纪后半期,帕提亚王国(安息)统治着整个伊朗高原。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安息“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其属大小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大国也”,“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将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后来,安息国王也“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公元1世纪以后,强盛的帕提亚王国(安息)东与贵霜,西与罗马帝国相抗衡,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强国之一。公元2世纪末,安息渐趋衰落。226年,萨珊(Sassanidae,或译为萨桑)波斯取代了它的统治。
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