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决定要帮常秀一把,但商成却没有马上开口说话。白酒的问题很复杂,牵扯的东西很多,匆忙之间他根本找不到一个妥当的办法,只好一边在心头梳理着头绪,一边耐心地听田岫说下去。
“……实际上,不管是白酒还是玻璃,它们本身的成败其实并不重要。”田岫严肃地说道,“重要的是,倘使工部在白酒的营生上碰壁,或者烧制玻璃失败,那么就有理由指责工部办事不力。而在工部负责白酒和玻璃两桩事宜的人就是常大人,届时常大人必然要面对御史的弹劾以及朝野的指责!还有推广新农具和新作法的事情,如今也是常大人在一手署理过问。假若有人在白酒和玻璃上的事情弹劾他的话,他很可能会被停职或者调职,新农具和新作法的推广也会因为他的离职而暂告停顿。”
在她说话的时候,商成一直专注地望着她,从头至尾都没有言语一声。
他刚才已经说过了,他会主动承担烧制玻璃失败的全部责任。他这样说,并不是在宽慰常秀他们,而是他的真实想法。他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过低地估计了制造玻璃的难度,又过高地估量了工部的技术水平,于是就出现了眼下的糟糕局面!
白酒的问题就不忙细想了,先说工部推广新农具和新作法的事。很显然,这是与朱宣主持的清查田亩浮户相配套的措施,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可以增加粮食产量,缓和因为清查事宜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为了增长国库的收入。但是,这个推广却是工部坐在衙门里拍脑袋做出的决定,既没有向农户宣传新农具和新作法的种种好处,也没有走出去在农户们中间访一访问一问,看看他们对这个事情是怎么样的想法;更别说站到庄户们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了。这些官员们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耕作传统,只凭一张文告就要进行改良,也只有朱宣和常秀他们这些从来没摸过锄头把的文人们才敢这么想这么做!所以碰壁是必然的。要是推广进行得很顺利,反而会让人觉得惊讶……
另外,他也能听出来,田岫其实并没有把话说完。常秀受弹劾,新农具新作法的推广半途而废,这都不能算是什么大事。做官就会挨骂,仕途上有点坎坷波折很寻常,对于这一点,常秀自己也应该有很清楚的认识吧?事实上,真正受影响最大的肯定是对田亩和浮户的清查。商成知道,在如何看待和处理土地兼并的问题上,常秀是绝对支持朱宣的。又因为朱宣是常秀考中进士时的座师,所以在朱宣入相之后,人们自然而然地就把他视为朱宣的一条臂膀一一还是最重要的那一条。眼下朝野内外到处都在反对清查田亩浮户,主持这项朝务的朱宣是当然是众矢之的,要不是老夫子素来洁身自好,估计早就被当作眼中钉肉中刺给踢出朝堂了。别人一时半会抓不到他的疏漏把柄,只能在清查的具体执行上搞点小动作。在这种时候,常秀居然自己送到刀口上,估计是落不到什么好下场。
说句心里话,对于朱宣搞的土地清查,商成是很不以为然的。道理不用多讲,翻一下历史书就能明白,除了商鞅变法之外,其他任何朝代的变法和改革就没有一个成功的。西汉的王莽是个理想主义者,凭借一本《周礼》就妄图构建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最后便只能收获失败,也导致了西汉的灭亡。王安石是个有想法也有见地的人,但是他性格刚愎执拗,做事又急功近利,结果不仅变法没有成功,还使北宋陷入新旧党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又导致统治基础动摇,最终在他死后不到四十年,北宋王朝便被北方的女真人所灭。还有清末的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最大的成果,就是让那些对清朝政府还抱有希望的改革派和改良派彻底丧失信心,同时催生出主张用激烈手段进行社会大变革的革命者,不仅覆灭了腐朽的满清,同时也敲响了中华文明两千年封建社会的丧钟。唯一成功的先例就只有春秋时期的商鞅变法。可是,商鞅之所以能够成功,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他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而是变法成功地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是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转变,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取代落后的生产关系,从这一点上来说,商鞅变法与之后的西汉王莽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及清末戊戌变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哪怕史书上关于商鞅变法过程的记载并不详尽,但从商鞅本人的结局“车裂于彤”来看,整个过程必然是充满了血腥和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