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封地大多远在千里之外,老晋王等当然不满,但无论他们如何苦求,太宗就是不肯点头。众王无奈只得遵旨,有几位年老或者身子不好的宗王就交代在了路上,这下他们可恨透了太宗的罔顾亲情,甚至连太宗驾崩时都不肯回京奔丧。对太宗独子李昌吉更加连面子功夫都懒得做了,熹宗这二十多年的诏令基本上到了藩地就是废纸一张,熹宗恨得牙痒痒,却也始终不敢动手对付这些藩王,一方面是顾及名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藩王十分抱团儿,对李昌吉来说,不管拿哪个开刀,那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儿。
没想到这回竟会这么整齐的全部出动,还打着“勤王”的旗号......
不过大伙儿略微思索了下也就明白了,这自然是卫王父子的手脚,不知何时暗中联络了这些藩王,里应外合,不管有没有宦官作乱,卫王府都是准备充分啊!张里只不过倒霉正好撞人家刀刃上了!
众人只觉冷汗顺着脊梁往下淌——卫王父子这是想干什么?
易深自殿外匆匆而入,手捧一卷帛书,大声道:“晋王、鲁王、禹王、梁王、中山王、淮南王、建平王联名上书,有要事奏请圣人!”
皇帝此时自然是看不了奏疏的,于是几位宰相接过来,一目十行看完,面色大变,郑省恩喃喃:“这......这如何使得......”
易深坦荡荡从张伯苓手中拿回帛书,当众宣读,原来是藩王联名请求熹宗退位让贤,拥立卫王李宗勉登基为帝,还细数了熹宗继位以来的十大过,条条令人无法反驳。措辞激烈,态度坚决,且言明皇帝一日不允,众王便一日不退兵。
谏议大夫荀护上前一步,怒道:“清河郡王这般行事,与阉党又有何异?”
李梧不理,易深反唇相讥:“张里欲立吴王,好为自己所控。晋王等拥立的乃是卫王,卫王是何等样人,荀大夫不会不知吧?如今陛下卒中难愈,但国不可一日无君——荀大夫,你以为该如何决断?”
荀护答不上来,百官也都默然,但心中却是明白的——天变了,大局已定。
元庆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熹宗下旨,称病,禅位于卫王李宗勉。
李宗勉上表坚辞,言辞恳切,称不敢领旨,且闭门不出。张伯苓、董万启等率文武百官齐集卫王府门前,跪求卫王以江山百姓为重,早日登基主政。李宗勉不忍,方才勉为其难答应下来。
元庆二十二年元月初五,大吉。李宗勉继位大宝,号明宗,改年号光盛,是为光盛元年,明宗颁旨大赦天下,普天同庆。
光盛元年元月二十,熹宗李昌吉薨,明宗大恸,令辍朝七日,并亲自为之举哀。到了出殡入葬那日,明宗亲自登上承武楼相送,望着柳车掩面恸哭。并亲手为熹宗设祭,命百官送熹宗棺木至百里外皇家陵园入藏。明宗的哀恸悲伤之情感天动地,真是见者落泪,闻者动容,朝臣百姓无不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