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文晚上回到宿舍,便开始细细地研究林动发给他的项目介绍。
这个项目不简单,乃是一项国家发派的科研任务。
而且也不是普通的科研任务,是关于“地表下形态和生物勘测”的设备的研发和改进的任务。
对于地下地貌和生物信号的勘测,这方面的设备并不少,但是大范围准确地实时勘测的设备,目前还没有达到官方预期的。
对于设备的要求是一台设备至少要覆盖一座二级城市,并且地下探测深度不低于五公里。
这个要求可以说是很困难了。
土壤的隔绝性太强了,尤其是对于脉能粒子而言。
现在主要的探测手段就是以脉能粒子波进行探测,这种探测手段放在深海和空气中都可以很好的适用,但是对于土壤却是很无力。
这个世界最本质的能量粒子就是“脉能粒子”,所有的物质,其本身就由脉能粒子构成。
这就导致了,一旦脉能粒子深入地下,很快就会被抵消掉。
之前依靠是的大功率,高频脉能粒子冲击反馈,但是效果不是很好。
现在,这个项目被移交到了云海大学脉术学院,希望可以通过脉术取得一些关键性的突破。
林动作为这次的项目负责人接手了这个项目。
他在两个月前拿到了这个项目,一个月前已经有了想法和方案,设备也开始了制造,但是在一个关键的地方,却是遇到了麻烦。
他的想法说起来也简单,就是不通过这边发射脉能粒子波接收反馈,而是通过“活化地下物质的脉能粒子,让其主动散发出脉能粒子波,再通过收集装置进行采集,多方校准之后反馈到系统进行立体成像”。
这项技术只是针对于地下一公里到五公里之内的土地,对于地表一层的探测,还是采用原来的探测方式,主要是为了防止活化装置对作物和人体有什么伤害。
需要庄文帮助解决的问题就是“对活化装置中采用的多重网形脉术冲击模型进行力学稳定性设计计算,以保证其在激发过程中不对岩质层造成异动型破坏,将影响降到最低”。
林动想到要找庄文,自然是因为之前庄文给他的那篇论文之中提到了“共振点”的计算问题,其实这个和那个差不多,但是因为要考虑的东西很多,工作量可不小。
而且,单单是在宿舍里可是做不了这些,必须要利用设备进行现场模拟。采集数据,而后才可以进行计算。
从庄文的思考角度来看,恐怕这单纯的力学稳定性计算还不够,明天还要和林老头儿商量一下。
唉,看来这钱还真不是那么好拿的。
这么想来,应该还是那些猜想证明的悬赏比较划算。
嗯,明天看看哪个容易一点。
翌日,早上。
庄文来到了昨天林动告诉他的脉术学院的脉石科技研究所。
一进研究所,庄文就看到了在门口等着自己的林动教授。
林动看到庄文进来,先带着他去换好了消毒的衣服,然后带着他到了一个很大的房间,这个房间被分割成了很多隔间,里面有着相当多的机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