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三国之蜀汉复起> 第十四章 建始殿的廷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四章 建始殿的廷议(2 / 2)

“够了,刘侍中,君之见解,朕心已是明了,这件事朕意已决,君勿复再言!”曹丕的声音很冷厉,但措辞却很克制,也没斥退刘晔下殿,雷声大雨点小一点没有恼羞成怒的样子。

见刘晔俯身作揖一拜叹了口气,无奈地后退回班列席位上,曹丕也舒了一口气,他不想和刘晔把君臣关系闹僵,更不愿看到这个时候有人闹事。

他曹丕自认是一个有点好面子、有点矛盾的人,但并不代表他是一个愚蠢的人。

孙权投靠的真心程度究竟如何?身为魏国的决策者的自己真的认为孙权会投降吗?

开玩笑!

肯定不会,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的时候,孙权还不到三十岁,就敢对抗不服父王曹操,到了如今,他怎么会看得上自己呢?

虽然大家都是二世祖,但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差距的,他不过是个标准的官宦子弟,孙权与己相比,不知道厉害到哪里去了,人家可是久经大风大浪依旧能谈笑风生的人物。

那么,既然明知孙权只是暂时的委曲求全,那为什么还要慕此虚名呢?

曹丕当然有自己的理由:我泱泱大国,人家来称臣,我不但不接受,反而还对他用兵,怕是会伤了后来者的心。

他需要孙权称臣带来的荣耀,给他称装点门面,给他的政治威望添砖加瓦,而侍中刘晔看重的是国家的实际利益。

两者本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孙权识天命,知人事,远在江左却心慕朝廷,遣使奉章,我大魏胸怀广阔,不计前嫌,同意孙权为为臣。以诸卿之见当以何官职封赏孙权?”

同位于中上的官爵一样司马懿在朝臣的班次当中也处于中上的位置,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位置,在这里他离皇帝不是很远又不是太近,刚好可以在“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中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这次廷议的讨论。

在他看来他文士是曹操的面具,曹操骨子里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一代猛人,然则曹丕买椟还珠,竭力想做出一幅能谋善断的明君形象实际骨子里的确确是个文士了。

不用想也知道刘晔的策略才是最佳选项,曹丕此次决策是失误的。

其原因,呼之欲出:因为他在这个决策中,没有分清楚重点何在。

曹丕和刘晔的意见分歧,其实是对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的考虑。

曹丕看中的,是大国的风度,是接受孙权以后,对后来者的示范效应;而刘晔看中的,则是夹击东吴的机会,这种机会实在太难得,不应该因为爱慕虚名而轻易错过。

双方说的都占理,这种时候,应该如何取舍?

司马懿自己的答案是:看可重复性,如果某个选项要因为一个罕见的机会才能出现,很难重复,而且代价可以承受,那么,就应该优先去做。

往白了说,孙权称臣纳贡的机会年年有,而能和西蜀一起夹击东吴统一天下的机遇,失去了就再也寻不回来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