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村民后,姜蝉便独身一人往双仙峰而去。
然后,在双仙峰,她遇见了三五拨意想不到的人——昆仑采玉人。
对于玉这种东西,姜蝉前世今生都见过很多。
前世,她自己,周边的同事、亲朋,有几个没有带过玉坠子,玉镯子的呢!
虽然,玉的质量不能保证,但,胜在量大。
今生,更是由于出生的原因,她把玩了不少的极品珍品。
虽则如此,但她对它的印象还是在“好看”、“养人”、“值得收藏”这几个词之间徘徊。
至于其它的,她并没有什么兴趣去了解。
所以,哪怕她将关于它的描写从书本里看到了脑子里,她也并没有进一步去理解的欲望。
直到此刻!
她站在比那些采玉人的更高处,看着他们精瘦、黝黑、满身沧桑的样子,那些关于玉的记忆便蜂拥而来。
她找到自己曾经看过的关于开采玉石的记载。
《宋史.于阗传》有记载:“每岁秋,国人取玉于河,谓之捞玉。”
《太平御览》有记载:“取玉最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返。”
……
从这些记载中看,古人采玉的方法大概有拣玉、捞玉、挖玉和攻玉几种。
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
在最初,人们基于审美爱美的意识,在河边拾起美丽的玉石以作装饰,这是捡玉。
后来,人们发现了它的价值,便开始到河流中捞取那些玉石,这是捞玉。
再后来,为了进一步的利益,人们开始在河谷的阶地砂砾中挖取那些冲积物中的玉石,这是挖玉。
最后,当这些满足不了人们的欲望时,人们便开始探索。
他们沿河追溯玉石的来处,然后发现了生长在岩石里的原生玉矿,从此,攻玉这种采玉方法便诞生了。
但,这是一种残酷的方法,它伴随着无数的血泪与生命。
采玉人在这冰天雪地的荒原上搭起简陋的棚子,平时的作息就在里面。
天好冷的,哪怕姜蝉已不惧寒暑,但那些刮在身上的风,仍让她对这天气的恶劣有足够的认识。
采玉人搭的棚子根本就挡不住冷冽的风,那他们每天是如何在这寒冷呜咽的高山之风里休息的呢?
放眼望去,这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高山地带了,估摸着怎么也在四千米之上吧。
这里除了雪,就是裸露在外的黄色岩土,半点绿意也无,一片荒凉。
如果不是为了探秘印证,姜蝉是不愿到这种地方来的。
哪怕是在那皑皑白雪的高峰之巅,对于姜蝉来说,也比这个位置好。
至少,那里的景色还有点看头。
但,这一波又一波的分布在不同位置的采玉人,硬是在这里坚持了下来。
他们忍受着环境的摧折,忍受着心灵的惊颤,坚持了下来。
除了生活所迫,怕是没有什么可以逼着他们坚持下来吧。
再想想那些上山、下山的路。
不,那根本就不是路,而是通往地狱的门户。
山道旁的万丈深渊,胆子小点的人根本连脚都迈不动。
就算胆子足够,这路也是一个辛苦活计。
乏力了,恍神了,身子某处不舒服了,这些都可能让人去见佛祖。
但,就算如此了,他们也不敢多做休息。
因为,他们怕,怕那股聚集的心气儿散了,就再也没有站起来的勇气了。
所以,他们只能忍,只能凭着一股意念,度日如年的,一步步,忍到下山。
这里真真是一步一险,不仅高寒缺氧,要应对身体上的负担,而且山道险阻,还要克服心灵上惧怕,就算如此了,一个不小心,还是会是粉身碎骨。
看,就在这个瞬间,不远处,有个采玉人就因为心神恍惚,踩空了。
眼看对方即将跌入深渊,姜蝉及时解开封印,送上一股清风,将那人推了上来。
都已在心下做好了又将失去一位同伴准备的其余人,看着凭空飞上来的同伴,都是呆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