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满江红之崛起> 第200章 香港的变化(新书发布了,欢迎支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0章 香港的变化(新书发布了,欢迎支持!)(2 / 2)

“如果我们这么做的话,中国的有关部门会很快结束他们对我们的商船调查”

有关部门,在布鲁斯提出这个部门的时候,约翰逊的神色微微一变,显得非常无奈,实际上这种表情几乎浮现在每一个商船被扣押的船运公司老板的脸上,有关部门实在是一个非常“扯淡”的部门。

“战争不结束,只怕有关部门都不会结束调查”

有关部门,这是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布鲁斯认识最为深刻的一个“机构”,而且各国船商也是深有体会,没有人知道有关部门到底是那个部门,也不知道有关部门在干着什么,他们只知道,那些礼节十足的中国官员总会回答他们“现在有关部门正在负责此事,与他们无关”,但至于有关部门在什么地方,恐怕就是中国官员都回答不上来。

“有关部门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部门,它就像鬼魅一样时时刻刻在你身边,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有关部门,但每个人都不知道有关部门到底是什么部门”

甚至就是在欧美各国,现在都知道有关部门的威力,他的威力强大到,即便是官僚十足的英国,面对有关部门的时候,都会显得无从下手,无所是从,更何况是美国,而美和洋行,则更弄不明白有关部门到底是什么玩意,当然也不可能知道有关部门什么时候会结束对扣压船的调查。

觉察到约翰逊似乎还有一些犹豫不决,布鲁斯连忙开口说道。

“大班,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一点”

“嗯?”

约翰逊一愣,注意到什么?

“最近,中国船运公司的扩张似乎非常快”

“这很正常,他们在排斥我们空出的运力,自然需要他们迅速扩张,以便的占有原本属于我们的市场”

约翰逊不无遗憾的说道。

“也许,要不了几年,中国船运公司就会像当年的日本一样,他们先把我们挤出沿海航线,然后再一步步的把我们挤出远洋航线,最终,在中国,所有的外国船运公司,都将被排挤出去,这个国家正在发展他们的海运业,这是发展造船业的必然。”

“可为什么,他们在运力得到发展的时候,又需要大量租用各国商船呢?”

“因为他们的运力根本无法满足需求,所以他们在一面打压的同时,又借租用合同,买好那些愿意同他们合作的公司,胡萝卜加大棒,这是过去美国政府最擅长的手段,现在只不过是被中国人拿出来模仿罢了”

约翰逊在吐出这番话时,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嘲弄,他当然知道这是什么招术,这根本没有任何技巧可言,对于每一个愿意和他们合作的公司,他们都会提供相对优惠的待遇,而不愿意合作的,那就借助商业的和官方的双重打压,最终迫使对方与其合作。

但是这一切,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随着未来中国船运业的发展,他们势必会一个接一个吞掉这些拱手交出一部分权力的公司,在二十年前,当他在日本的美和分行,就在这方面吃过日本人的亏,最后不得不卖给日本公司三艘商船,以换取所谓的“运输配额”,未来,也许中国人会比日本人更狠。

“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会吞掉我们美和,以发展自身的船运”

“当然,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要在现在,尽可能的谋求更多的利益,利用现在我们所掌握的资源,充分发挥他的潜力,而不是浪费我们的手中的资源,你觉得呢?大班先生”

布鲁斯在赞同之余又提出一个反问,而这个反问却又让约翰逊沉默了下来。

直到这个时候,布鲁斯才抛出自己早已经掌握的信息。

“中国农商部船运署的官员,前几天和我进行了非正式的接洽,假如,我们愿意将洋行注册地迁往上海的话,那么他们承诺将按照市场平均价,向我们提供超过去年我们洋行运输量30的运单,这意味着,我们今年的赢利可以增加20,同时”

接着布鲁斯又继续说道。

“作为以中国为注册地的航运公司,我们将会享有每吨运力,每年一华元的标准补贴,这完全是中国政府提供的促进本国航运发展的鼓励,不需要公司偿还的一笔额外收入”

听着布鲁斯的这番话,约翰逊立即心动了起来,增加的运单以及每吨一华元的补贴,这是让人无法拒绝的优惠条件。

“你确定吗?”

“当然,提出这个建议的是农商部船运署的署长”

“这些洋鬼子那”

远在南京农商部的李幕存放下手中的电报,这是美和洋行接受自己建议的电报。

“眼中只有银子,只要有银子,他们连自亲爹都可以卖出来”

感叹之余,李幕存却拿起一份合同,作为船运署的署长,他的职责是发展本国航运,抵制外国航运公司的发展,但这些合同显然违背了这一职责。

“等等,等海军用完这批船,就可以慢慢收网了”

话时,李幕存的眼中闪过一道冷光,现在船运署之所以满世界的找商船,一方面是对英国船运公司以及香港的抵制,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海军一次抽走了在船运署内注册的十二万吨,性能最好、最新的商船,运力骤然减少30的船运署,自然要想法子补偿这一损失。

可求于外,并不等于要出卖利益,至少在李幕存看来,这是一个机会,把那些外国在华船运公司一网打尽的一个机会。

“5年,”

冷哼着,李幕存明白,五年之后,就是收网的时刻了,那些公司都接受了这个“市场均价”可是这个均价是由谁制定的呢?是船运署,而船运署又是参考谁的价格呢?自然是中资大公司,未来只需要一次降价,就足以让那些外国公司要么退出中国市场,要么就出售自己的商船。那些中资公司可以得到政府银行的“商业贷款”作为支持,外国人嘛……他们只是洋鬼子而已。

“真不知道海军为什么抽走那么多商船”

心里嘀咕着,李幕存则开始准备着要同美和准备的合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