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调研了数家工坊,陈大郎差点把自己给累垮。两个月内生产出二十万套军服装备,他本来以为这事不难完成。
可实际组织生产的时候,才发现将事情想的太过容易了。杨州城人是不少,但目前百业凋零,真正还能运转的工坊没几家。仅存的这几家,设备又老旧,产能根本跟不上。
最要命的是,目前的这些作坊主们扩大产能的意愿并不强烈。定单他们当然想接,然而让他们多顾些人手,新添置一些设备,这些人就不干了。谁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再有单子?添那么多设备到时候断了订单,大家岂不是白忙乎了?说不准挣的还没搭进去的多哪。
扬州的商人也是让这几年陕货给打怕了,巨额的钱投进去,没了政府订单的支持,他们怕血本无归,在市场上站不住脚。
面对商人们瞻前顾后的行为,陈大郎颇感无奈。根据这几天调研的情况来看,不要说二十万套了,五万套都未必做出来。
总不能现在再跑到李总裁哪儿,把单子给退了吧?他还真没那个胆子去说这事。
“夫人,你向来足智多谋,有没有法子把眼前的问题给解决了?”本着不会就问的原则,陈大郎开始抱老婆的大腿,希望她能想个好点子出来。
“大郎,妾身还真有个办法。你看咱们扬州其实不缺布,也不缺人,唯一的问题是怎么把衣服做出来。既然那些商人们不愿投资和雇人,咱们就不靠他们。我的想法是府里直接把布收上来,然后找能做衣服的妇女们,咱们提供衣样,把布发给她们,让她们做好之后再到收到府里,这事不就成了?”
“这么做能行吗?军服的要求高,直接让她们在家里做,质量如何保证?再说发布,收衣,验货也是个麻烦事,府里可没这么多人来做这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