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在内心的犹疑中,举旗不定,他不知道到底该不该下决心在缅甸这地方苦心经营一番,可又生怕到头来一场空。然而他不这样做?又能如何哪?
时代已然不是他所熟悉的那个时代,以前他觉得自己至少是能打仗的,现在感觉是个大明的将军,就能找上门来锤人。连打仗这样傍身的技能都落后于人,能不令人惶恐吗?
当老吴在缅甸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李振新在回天津的火车上也陷入了深思。
在各地巡查了近一年的吴贞毓,这次见到李振新后说出了一个他发现的大问题。取消了科举考试后,似乎出现了一件相当尴尬的事,如何选拔将来执掌朝堂的决策层官员?
这事在科举时代泾渭分明,从一二甲进士中选定的庶吉士们就是后备的宰执人员、剩下的二三甲进士则是未来的督府大员人选。再剩下的人,就看运气,运气爆棚的人说不定也有机会。官员晋升的秩序,在科举结束后就基本定型了。当然这并不代表庶吉士们,必然会入阁,他们中最终成功晋级的并不多,但起码刚开始的时候就确定了重点培养对象,选拔范围会小很多,剩下的留给他们自己去倾轧和内卷。不像现在,所有大学毕业进入官僚机构的都一个样,都得从基层干起。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大家都一样,若是按常规节奏一步一步发展下去,等他们有资格成为大佬的时候,差不多都老了。最麻烦的是即使是老了,也未必成长起来。九品十八道阶级,每一级呆三年,哪怕是升职再顺利、完全走完就得四五十年,有多少人能熬到这一天?
大明未来的决策层总不能全是一些到了暮年且特别能苟活的人吧?特别是眼下不像后世,后世七八十岁的人精神状态还差不多能顶的住,当前这个时代七十岁精力和心力就很难跟上。朝中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没问题,可不能放眼望去全是这些人吧?哪朝廷和养老院有什么区别?
按当前时代的现状,朝中主要官员的平均年龄,最好是保持在45到55之间,像现在这样的配置就十分合理。可眼前的这帮子人虽然不是科举制度选出来的,但都经历过乱世,在乱世有能力成长会相当快。和平年代正常的成长速度,45岁左右最多也就是中层干部,根本没机会走到权利顶端。
取消了科举制度,居然会导致这样的情况,真是让人有些考虑不到。一想到未来的朝廷都是七老八十的老人坐镇,哪画面实在是让人不敢想。
“长声、你觉得有没有什么办法,来解决目前的困顿?”
“是不是可以考虑在大学生毕业后,再组织一轮考试?将未来朝堂的苗子们先圈一部分出来,针对他们进行重点培养?”
“不行、官员的考场一定是在基层,必须要经过实际工作的历练,才能分出能力的高低,靠考试解决不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