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穿越架空>一个人的抗日> 第一百零七章 可行性设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零七章 可行性设想(2 / 2)

吴铭不仅尽心尽力地教导华侨队,而且他还给远在马来亚半岛奋战地肖明华带去了建议,就地成立临时军校,囤积物资,发展军事力量,避免与日本人打硬仗保存实力等等。并且趁史迪威还没被赶走,吴铭依靠与他的良好关系,尽最大的努力地试图将华侨抗日义勇军直接由盟军统一指挥,成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力量。希望借此获得盟军地武器物资补给,虽然现在还未成功,但美军的态度已经有所松动,而且这将与义勇军的下一次行动是否成功有关,也作为美军考察的一个依据。

经过这一阵子与南洋华侨子弟地交流,再加上吴铭自己的研究,他发现华人要在南洋独立建国的困难要比原来想象中的大很多。

首先,从地理上讲,现在地南洋一带并没有特别确切的国家疆域确定。后世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现在都是英国地殖民地.包括马来半岛河加里曼丹岛地北部。加里曼丹岛则被英国与荷兰分割。北部属于英国,称为马来西亚地组成部分;南部属于荷兰,称为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的组成部分。这就是现在被呼为“马来西亚联邦”地国家,由马来亚、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四个部分组成,前两个部分在马来半岛,后两个部分在北加里曼丹(南加里曼丹被荷兰占领)。

这些土地上的华人移民最多,加起来约有两千多万,土著则是马来人以及马来人的分支。华人移民主要分布在现在的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

,马来半岛的中国人超过一半,加里曼丹岛的中国人四分之一,这便引起英国殖民者很大的不安。于是,英国人一贯是联合当地马来人,在政治上迫害华人,排挤华人。

南洋华人长期受到欧洲殖民者和当地土著的双重压迫,迫切希望有自己的祖国(不是满洲清国,满洲清国不但对国内中国人不信任,而且对海外中国人恨得牙痒痒)。因此当中华民国成立的时候,受到了南洋华人的大量资助,很多国民党元老级别的人物,都是出生在南洋中国人。有的南洋中国人甚至宣布独立,加入中华民国,组建“大中华民国”,但旋即被欧洲殖民者镇压了。孙中山也多次提到要向南洋扩张,中华民国政府甚至承认南洋所有华人血统的中国国籍,在南洋选举国会议员,在新加坡建立南洋大学,用汉语培养南洋华人子弟。南洋中国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纷纷支持中国政府抗战,因此受到了日本的残酷迫害。

吴铭慢慢有点明白英国佬的招数了,新加坡能独立建国,这完全是英国佬的诡计,将华人最多的地方从马来半岛分离出去,剩下的马来西亚的华人比重便大大降低,马来人便能长期把持政权,和英国人一起欺压占少数的华人了。

这不仅是一场严酷的军事斗争,更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政治斗争,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但最最重要的还是南洋华人的决心和思想,依靠虚伪贪婪的英政府建立民主自由的新马来亚,根本就是痴心妄想,只有靠自己的努力,用流血牺牲来争取自由民主的权力才能成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zd的论断真是至理名言。

那么,先在南洋华人中树立起这种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思想,然后才是军事上的坚决斗争。其次,在国际大势上也是有利的,英法和荷兰等欧洲殖民主义帝国在二战中受到了重创,而且美国在二战中的战略政策是拳头向两边打,既打击法西斯主义又打击殖民主义,前者威胁美国自身的安全,后者妨碍美国资本和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所以才有罗斯福总统着力扶持中国成为四大国之一,德国一投降,日本人还在顽抗,杜鲁门总统就停止租借法案,连已经进入英国港口的美国货船也被勒令返回。缺少食品、燃料的英国人度过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冬天,公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甚至还不如战争年代。英国内阁当时哀叹:这真是历史上最冷酷无情的决策

从1945年二战结束一直到1948马歇尔计划实施,整整三年欧洲都笼罩在绝望的气氛之中,数千万人口靠联合国善后总署和红十字会提供的救济物资活命,各个政府都面临被左翼力量推翻和国内饥民暴动的双重威胁,无法也无力恢复海外的殖民统治,英、法、荷等老牌殖民国家也是如此。

在此期间,越南、缅甸、印尼等相继宣布独立,唯有马来亚,顺从地被英国佬所摆布,直至英国佬露出了爪牙,华人抗日军才纷纷走回森林中,重新拿起武器进行自卫斗争,但被突然袭击后,声势已大不如前。以至最后不得不与马来亚联邦政府谈判,被迫接受了苛刻的条件,只有五分之一的华人获得了公民权,马来人则享有很多特权,至此华人和印巴人沦为二等公民。

南洋华人立国首先那些大家族大富豪其实是不可靠的,他们有家有业,在殖民政府里有的还挂了职,所以真正能起核心作用还是年轻人的军事组织和政治组织的结合体。只要不沾gcd的边,美国人不掺合进来,哪怕只是表示同情和中立,这场斗争实际上在1949年中国内战分出胜负前就有成功的希望。

吴铭认真地将自己的想法和论断写在笔记本上,这已经是他的一个习惯,想到一些便记一些,最后再总结归纳,或者与南洋华侨子弟们讨论研究,将它们完善充实,毕竟南洋现在的情形,吴铭并不是很了解,只有在那里土生土长的,才能知道这种设想是否切合实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