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府,如同它的主人一般,低调而内敛。
它就位于尚冠里的边缘地带。
整个宅院附近的居民,七成以上都是普通市民。
甚至,连一个千石以上的在职官员也没有。
而石府的大门与外墙,也与它的邻居们一般,毫无差别。
甚至,石家门前的平地上,还有着七八个小孩子,相互追逐,玩着蹴鞠游戏。
“真长者也……”刘彻悄然点赞,声音不低不高,刚刚好能让左右侍从听清楚:“若天下大臣,皆如石公,何愁三代不临?凤鸟不至?”
这种不要钱的称赞和赞许,刘彻从来就不吝啬。
但在实际上……
“若都是如石奋这样的官僚……”刘彻在心里摇着头:“或许,确实三代可期,但凤鸟肯定不会来……”
石奋在致仕之前,曾经做到了太中大夫的职位。
这是一个千石的清贵之职,与现在在刘彻宫廷之中的黄门侍郎或者各种给事中一样,是文人清贵士大夫们趋之若虞的职位。
譬如窦婴,袁盎,都曾经出任过太中大夫之职。
而石奋最终是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
上大夫秩比两千石,已经是郎中令(光禄勋)属官所能达到的巅峰。
从这个方面来看,石奋似乎是有些能耐的……
然而,翻看石奋的履历,你就能轻易发现,这位汉家政坛的不倒翁,史书上赫赫有名的‘万石君’,他成功的关键,只有两个字。
正如太史公所言,唯‘恭谨’而已。
意思是,跪舔皇帝最积极,时刻与皇帝的思想保持一致。
从刘邦至今,石奋历经太祖、吕后、太宗、仁宗直至刘彻,凡五朝,侍奉过五个正式天子加两个连神主牌都砸烂了的天子。(惠帝有个太子,虽然登基,但被吕后幽杀,然后吕后又扶立了少帝兄弟,但这些都不被认可,少帝兄弟甚至连姓刘的权力都被剥夺,认为是吕氏子,冒牌货)
他积极执行和践行了桃候家族的名言:永远拥护圣天子,谁是天子拥护谁。
从来都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
这也就算了。
毕竟,真要较真的话,开国功臣中,除了安国武侯和汾阴悼候周昌等少数几个人能在面对吕后时撂挑子不干,回家闭门读书,其他人基本都是跪舔的。
这些列侯,甚至姓刘的宗室都是这样,自然不能苛求一个当时只是几百石的小官。
但问题是——
石奋当了差不多五十年的中央政府实权官僚,其地位从中涓一直做到太中大夫。
相当于后世有人在从一个科员一直干到某司处长。
但他一件实事也没干……
他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皇帝说,这样不错,石奋跟着喊:圣明无过陛下……
不仅仅是他是这样。
他的儿子们,与他一起合体组成了史书上赫赫有名的万石君家族的那四个两千石的儿子们。
也与他基本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最著名的就是石奋的从子石庆,现在在郎中令衙门担任谏议大夫。
这位先生,人品横竖都溢,道德人人称颂。
唯一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跟他爹一样,没有主观能动性,更加没有做事的积极性。
凡事能拖就拖,实在拖不下去,就交给别人去做……
历史上,石庆的官,甚至做到了丞相。
然而,他这个丞相,与其说是个丞相,倒不如说是武帝摆的一个泥塑雕像。
石庆为相九年,啥事情也没做。
他这个丞相,甚至成为了历史上权力最小的丞相——武帝什么事情都不让他插手,遇到政务,直接放他假,让他回家待着……
而石奋的其他三个官至两千石的儿子,也基本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刘彻前世时,武帝政坛有个笑话。
说的是石奋的次子石庆担任太仆时,某次武帝问他:太仆啊,朕的撵车,拉车的马有几匹啊?
石庆于是拿起鞭子,将撵车前的马,一匹一匹数过去,数了三次,然后说:六匹!
于是,坊间有人笑称:太仆何如?数马而已……
而在刘彻眼里。
这个家族,就是最典型的官僚家族。
而且是比贪官污吏还可怕,还害人的官僚家族。
若让他们家族的那些典型身居高位,甚至弄出历史上的‘万石君’家族声望。
在刘彻眼中,这就是犯罪。
而且是不可饶恕的犯罪。
等于告诉天下人:皇帝我要的就是这样谨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甚至为了无过,宁肯浪费时间的官员。
等于告诉群臣: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学习他们吧,只要不闹事,迟早有一天你们也能成为两千石,成为一个万石君家族,出一个丞相!
于是,劣币驱逐良币。
朝堂之上,尽是庸碌之辈。
人人遇事推诿,不敢用力。
甚至,为了不出错,强行压下下面官员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刘彻即位后,除了出于尊重和表明自己敬老的态度,给石奋加了个特进元老的待遇外。
石家子弟,到现在为止,一个人也没有能升迁。
他们跟四年前一样,都是些四百石到六百石左右的清贵闲职。
等于是刘彻花钱,养了四个不干事,纯粹当门脸的小官。
然而,四年之后的今天,刘彻审视过往,追溯根本,愕然发现:好像然并卵。
石家的声望和名声,并不因为他们家的子弟一直盘亘于低阶官僚而衰败。
反而,随着博士制度系统的完善以及太学的建立,越来越多的文人学者,思想巨头,都在鼓吹和颂扬石家。
说他们‘家风严谨,虽古之君子亦不如也。’
石家子弟的品行和道德,更是被人一个个拿出来评论说是‘至孝至诚,堪称天下表率。’
鲁儒派系和黄老派,甚至就公开宣传和要求自己的门徒和子弟,学习石家兄弟的品行。
甚至有人呼吁:天子当酌情提拔,以嘉其等孝行,使天下明知孝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