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织明> 第三十一章:世人受此累,久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一章:世人受此累,久矣(2 / 2)

不过,看他的面上神色却颇为坚毅,而文弱之气也显得少了许多,想来必然是有些特殊经历。</p>

张诚看着他开口问道:“你就是刘承祖?”</p>

“回大将军话,学生正是刘承祖。”</p>

“嗯。你前时一直随在王参赞身边,帮着打理沇河营事务?”</p>

“是。学生自开封城下为大将军所救后,便跟随王参赞身边,充任文书。”</p>

“不错,你字写得不错。思路也颇为清晰,本伯看你所做的记录,许多地方虽非各人所言原话,可这意思却更为通顺。”</p>

张诚夸赞一番后,又继续问他道:“你充任文书,已有数月光景,对于本伯军中推行的标点符号一事,可有何看法?”</p>

刘承祖这一次没有直接回话,他略作思考后,才开口道:“回大将军,学生读书之际,并无这‘标点符号’之说,此前也确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p>

初见时,学生也以为纯属‘画蛇添足’之事,自古来这‘天下文章,莫不如此’,何以忽然就多了标点符号一说。</p>

然用过之后,却并非如此!”</p>

“哦。”</p>

张诚继续道:“来,给本伯说说你对这标点符号是如何看的!”</p>

刘承祖不敢轻易作答,他这回先是在心中仔细斟酌了一番,才回道:“回大将军,我朝之文字、文章承袭古制,本无可厚非,况文章本就是给读书士人看的,非是寻常百姓可任意解读。</p>

然学生初识这标点符号之时,对此也不甚理解,何以非要多此一举,反将简单之事弄得这般复杂起来。</p>

此后,学生在沇河镇上也翻查了一些古籍,才知秦汉之际,便已有一些简单的符号,称作‘句读钩勒’之法。</p>

学生不由细思,何以如今反不见此法,行知天下文章?”</p>

刘承祖之言倒是大出张诚的意料之外,他此前只是觉得大明朝的文章不加断句所需标点符号,通读起来显得十分吃力,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理解和分析,才知该如何断句解意。</p>

这才在马坊之战后,开始在自己军中推行使用后世的标点符号,好在他的军中真正读书人不多,此法虽也因此推行缓慢,却未曾遇到过大的阻力,时至今日也算是在全军推广了。</p>

然现在猛然听到刘承祖言及,在秦汉时期便已经有了称作“句读钩勒”之法,其意竟然与后世的标点符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由大感兴趣。</p>

当下,便即急切地追问道:“‘句读钩勒’之法?其具体为何,速速为本伯道来。”</p>

“回大将军,秦汉之时虽有断句之符,但却是用之不多,而传之后来,所用者更为稀少,多以语感、语气、语法来断句。</p>

所以汉朝《礼记·学记》上才有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这里的‘离经’之意,即为‘断句绝也。’。</p>

学生翻阅《增韵》,其中记载“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间。”。</p>

还有汉时之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有言,‘、’号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之意;而‘’号则解释为‘钩识也。’。</p>

再有《宋史·何基传》中也有称赞何基之言,‘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自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之功。</p>

由此可见,于文章中加入‘符号’,以为句读钩勒之法,古已有之。”</p>

他见张诚听得认真,不由接着继续说道:“无论古人、今人,着书立言皆有其句读之法,如《三字经》即以三字为断,而两段为句;《千字文》、《百家姓》则以四字一断,同样两段成句。</p>

这些还是启蒙之言,多用来教习孩童识字之用,而大家做说、又或是给朝廷上的奏疏,则断句之法,又有所不同,因言事所需,各有其断法。</p>

再加各人为显其才情,断句又会更增巧妙之处,许多言辞行于文章,甚或非本人无法解其意,如此方显其深奥。</p>

而此类文章,也多行于朝廷奏疏,又或是文人士子之间,寻常百姓不说很难见到,就算是亲眼看了,也大多只识其字,而不解其意所在。</p>

世人受此累,久矣。”</p>

刘承祖说了一大段话,都在解释句读钩勒的意思所在,并在言语之间对现今的文章大加批驳。</p>

同时察言观色,见张诚听得仔细,这才又继续道:“反观大将军所提‘标点符号’之法,行于文章之间,何处停顿、何处断句、何处又是重点,皆可一目了然,于习写文章记述,确有事半而功倍之效。</p>

尤其是初习识字作文之人,有了这标点符号的标注,便无须再逐字逐句揣摩其意,字里行间清晰无比,言事记述之意,明于字面,无须费时费力费心去详细琢磨。”</p>

他斜眼瞥见张诚听得不住点头表示赞许,也是越发胆壮起来,继续道:“此法于我勇毅军中传递军令与情报之用,尤为高效便捷。</p>

军中文书有限,各位将军也都是近来才识字,其所言之事,大多模糊不清,而有了这些标点来题中名义,就显得简单了许多。</p>

学生觉得,此法若是能在朝廷广泛推行起来,于国家政事之处理,也会提高许多效率。”</p>

“嗯。不错。”</p>

永宁伯张诚十分肯定他的这番话,继续对他道:“刘承祖,你以后便留在本伯身边,暂任文书一职,为本伯操办文案之事吧。”</p>

“噗通”一声,刘承祖跪在禅房内连连叩首:“能为大将军效劳,实学生之幸!”</p>

本章完</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