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前言(2 / 2)

在长歌短句中体味唐诗的大气磅礴,婉转缠绵

在灿烂的华夏五千年文明中,唐诗,一直与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并驾齐驱,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长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据康熙年间曹寅等人编纂的《全唐诗》记载,从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近300年时间里,总共有2200余人创作了48900余首诗歌,其作者人数和作品数量是任何一个朝代和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想象和超越的。

唐诗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文化之瑰宝,不仅仅是因为作者与作品数量众多,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段历史的记录,一部情感的诉说,已¾能够代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启迪未来。

品味唐诗,品味风格。初唐时期,为了反对南北朝诗歌柔靡纤弱,毫无生气的风格,以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为代表的诗人力主以豪迈昂扬的格调、朴实充盈的内容学习和恢复建安风骨,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盛唐时期,无论是¾济还是文化都发展到鼎盛。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其中,山水田园诗和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在内容上占了主导地位,王维、孟浩然、岑参、王昌龄、李白、杜甫等人相继出现,并在田园隐逸、边塞建功、个人抱负等题材领域上创造出了一首首¾典绝唱。晚唐时代,以白居易、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为代表的诗人更将唐诗创作推向了巅峰,这一时期国忧和己忧便成为了诗人笔下的题材,并充满了具有唐代色彩的不屈与悲情。

唐诗力求风格迥异多变,创作技巧也不拘格套,本书的作者也在创作内容和技巧上应和了唐诗的风格。在对诗歌的鉴赏上,完全不同于以往诗歌千篇一律的鉴赏套路,而是在形式上以意识流和蒙太奇的手法将诗歌中描写的对象、述说的事情、抒发的情感与营造出来的意境和作者对诗歌的领悟和感受以诗交融的形式展现出来,让积淀了千年的唐诗¾典与现代生活感情相结合。在每一首诗的赏析中,总能找出一个代表诗歌基调的意象来表现基于诗人感情上的作者情感,如送别诗的赏析中,柳树便成为了诗歌基调的意象,边塞诗的赏析中,黄沙、冷月、孤城便成了诗歌基调的意象。鉴赏内容不仅在形式上采用了意识流和蒙太奇手法,在体裁上更多运用了散文诗这一文体,让整部书充满了清丽、率性、随意的气息,给人别具一格的感受。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唐诗营造出的意境在不同阅历和文化积淀的读者心中便形成了不同,让我们开这本历史与文化的典,寻找属于你心中的那幅吧。<div>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