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大时代之穿越1983> 第124章 日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4章 日记(1 / 2)

 第124章日记</p>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所以被公认为中国新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其最重要的成因之一就是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由当时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最有影响的纯文学刊物——《收获》举办了“中国诗坛1983朦胧诗诗歌流派雏展”。这是中国新诗自第一场现代诗歌群体大展。这场大展既是中国新诗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诗歌活动,又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诗歌事件。其主要特是:参与的朦胧诗诗人多、发表的作品质量高、bō及的影响范围大,甚至变革了评论界,因此,这场大展在中国新诗史上绝对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p>

今年十二月,是《收获》杂志举办中国诗坛1983朦胧诗诗歌流派雏展20周年的日子。</p>

回顾20年前发生的那段辉煌的历史,回顾20年间经历的中国朦胧诗的历程,心里对大展的那种怀旧情结越来越浓。为了重温这段珍贵的历史,为了表达这份深厚的感情,我强烈地产生了真实还原这段美好历史事件的想法。于是,在今年10月份,我结束了在北京的出版活动之后,开始了重新寻找和梳理这段历史来龙去脉的行动。对此,我专门找到了当年记了有关内容的日记,现摘录如下:</p>

1983年10月12日:</p>

晚上吃饭的时候,戈文希望在《收获》杂志上举办一次朦胧诗诗展,当时我真的惊呆了,顾城起过很多朦胧诗和朦胧诗诗人的困境,我承认自己心中对目前的状况很不满,可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要为朦胧诗做些什么,可是戈文他做了——</p>

《崛起的诗群》,这篇评论写的太好了。</p>

可是想要在《收获》杂志上刊登朦胧诗,这样的创意想要实现实在是太难了。</p>

不过听到戈文那信誓旦旦的话语,听到他他需要更多人的帮助时,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中突然涌起了一股子豪迈一股子战栗的感觉……</p>

好吧,我承认被戈文的语言所煽动了。虽然我不确定戈文是否能够将这个想法实现,不过这种像是亲身创造历史一般的感觉,真的让我无法自拔了。</p>

我一定要加入进来</p>

1983年10月13日:</p>

下午一下了课,就开始往家里赶,因为我迫切的想知道顾城和戈文的进展。</p>

顾城已经在家里了,从他的口中我得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很多朦胧诗诗人并不相信顾城的话</p>

然后戈文也也回来了。</p>

当听到戈文要他要以《收获》杂志社编辑的身份,给所有的朦胧诗诗人写一封短信,证明顾城所传递给他们的消息并不是开玩笑时,我当场就失声叫了起来——在他没有服《收获》编辑部同事的情况下,他这样做简直就是在用自己的名誉来做赌注</p>

这样做真的值得吗?</p>

可是看到戈文脸上那坚毅的微笑,劝的话语一时之间真的无法出口来。</p>

戈文房间里的灯一直等到很晚才熄灭,我不知道他是否安然入睡,只是我一整夜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p>

1983年10月14日:</p>

今天一早看到了戈文的那封题为“中国朦胧诗诗歌大展的邀请”的短信,虽然只有五百多字,可是信里那真挚而自信的话语,看的我很jī动,不知为什么突然间很想哭。</p>

然后戈文依然去了巴老家中,顾城也拿着戈文的这封短信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看着他们的背影,心中抑郁的很,无法和他们一起行动的感觉真的很不好过呢。</p>

1983年10月18日:</p>

虽然我预计戈文的这封信被顾城发出去之后,一定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很大,但是真正的反响还是大大的超出了我的想象。</p>

这几天,各类朦胧诗的作品、朦胧诗的宣言,从全国各地纷纷寄到我们的家中。每天院门口的信箱已经放不下一天寄来的信件了。在家里的两张办工作上,各种诗稿、信件等都堆积成山,如此巨大的工作量,让戈文、顾城和我都晕头转向,忙得不可开交。</p>

所以我就像戈文提了一个建议——找些人来帮忙。</p>

1983年10月19日:</p>

有了复旦大学诗歌协会的同学们的帮忙,我们三人个工作压力终于了很多。只可惜我们每个人都几乎有事情,那成堆的诗稿还是让所有的人很头痛。</p>

对了,顾城开始他的诗歌演讲会活动了,听他,每一场的诗歌演讲观众都非常的热情,而那些他带来的《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早已经都卖光了。</p>

在复旦时错过了机会听他的讲座,等哪天没课时,我一定要去听一次。</p>

1983年10月21日:</p>

今天中午回来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两个年轻人坐在院门边的马路牙子上,看到我走进时就一直盯着我看,当我掏出钥匙的时候,更是从地上窜了起来,让人吓了一跳。</p>

经过聊天,我才知道这两位竟然是朦胧诗诗人,从甘肃赶过来的。</p>

听着他们絮絮叨叨的话语,我的内心在感动的同时也深深的相信起戈文的话来——有这样的热忱,朦胧诗是一定会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的</p>

晚上我们在一起交流的时候,做出了一个决定——让这两位热忱的诗人也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