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炮火1906> 第二百五十五章 这就是美国小妞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五十五章 这就是美国小妞(2 / 2)

"回抚台大人,下官正是苏州宝山高桥镇人,小时便到上海当小小学徒,故而也是半个上海人。"</p>

其实李平书无论如何都逃不了这半个上海人,后世的宝山属于上海浦东,故而他的籍贯很难界定。</p>

"苏州好啊,人杰地灵,文化悠久。唐时繁荣程度仅次于长安,白居易所谓'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说的便是苏州。明清两朝,皆为经济作为繁盛的中心,富甲天下,风物雄丽为东南冠。"</p>

是啊,李平书小时常为自己身为苏州人而骄傲,可是近代以来苏州逐渐没落,声势远远给上海比了下去。</p>

大清鼎盛前期,苏州所征赋税约440余万两占全国的百分之八,负担分额超过了绝大多数省份,与浙江等几个富裕省份的全省收入相当,可见苏州经济之繁盛。</p>

"只是这洋炮打开了大清的市场之后,内河不及海港,苏州原地踏步,而上海则一日千里。苏州早就没了当年的荣光,省会虽然在苏州,其实经济已然不符其实。我听说抚台大人在关外大刀阔斧,关内富商豪强纷纷到关外投资兴办实业,苏州正需要大人这等人物,可见朝廷英明,正要大人来苏州坐镇,锐意改革。"</p>

李平书这话也是在试探李安生的政治倾向,他当年曾经入幕张之洞麾下,也是见过大世面的。</p>

</p>

李安生这几年官当下来,也摸到了些门道,自然闻弦歌而知雅意。</p>

"大清闭关锁国之前苏州手工业占全国之冠,但鸦片战争之后,国势日渐衰落,割地赔款,签订各项辱国条约。开放通商口岸,洋货得以侵入而大量倾销对农产品的掠夺,苏州的手工业也受到很大摧残。上海这几年虽然风生水起,但也是以列强的殖民经济为中心,不值得推崇。我坐镇苏州,自然是要大刀阔斧改革一番的。至少在政治上,绅商们无须担心。洋人的倾销与不法竞争,我也会想办法对付。"</p>

李安生大手一挥,勉强挥出了几许王霸之气,他这次是含愤而来,搞事,他就是要搞些事情出来,看清廷如何安排他。</p>

洋鬼子要是敢跳出来,他可不再是先前的那些为了当官而当官的官员,畏洋如虎助长洋人的嚣张气焰,好好的给这些恶狗上些课,好好教训一番才是正理。</p>

李平书内心激荡,没想到这个巡抚大人是个直肠子,不但听到了他所想要听到的话,还听到了更多的东西。</p>

听说这位巡抚大人可是为了普通老百姓的房地被占,就敢跟老毛子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也着实打过几仗,虽然朝廷封锁了消息,但多少还是有些风声传到南边,老毛子是吃了亏的。</p>

改革是肯定要改革的,李平书很有信心,北边的绅商多有对李安生交口称赞的,看来在关外是搞出了成绩。</p>

如何扶持民族工业,与洋人竞争,倒是让李平书无比期待啊。</p>

"苏州并不是没有作为,其实十余年前除了苏州洋炮局,官商还投资了达4万元的苏纶纱厂和苏经丝厂,都是近代机械工业。可惜,几家厂子都先后没有办好,苏州绅商都视近代机械工业为畏途,不愿继续投资,而是情愿把大量资金转移到上海,投资这里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p>

李平书放开了胆子说话,李安生要的就是这个效果。</p>

听说当年李平书游历各国,开了眼界,曾经与李鸿章座谈论道,畅谈洋务与实业,被李鸿章称赞道"君为上海人,却与洋人何异?"</p>

"朝廷推行洋务运动,但是并未放弃重农抑商的一贯国策,还是想方设法地局限民间工业的发展。苏州的近代工业,我看过了相关文书,都是官办式官商合办的以官僚方式经营的工业。当初几家工厂在创办时的确集中了苏州所有富商的民间资本,但是在经营过程中,官府的力量还是使得几家工厂都无法正常的经营下去,的确可惜。所以我若到任,便要彻底废除官府对于民间工业的限制,官员的思想要开明,不开明就给我滚下来。两江总督程德全程大人,乃是我的良师益友,江苏官场,我当可一言以决。若是朝廷不支持,我有的是手段。"</p>

这兴办实业,有两个阻碍,一个是官府的压制,第二个是洋商的倾销与恶性竞争。</p>

李安生作为一省巡抚,能说出这个话来,简直就是振聋发聩,让李平书的脑仁震的嗡嗡响。</p>

他有些兴奋起来,若真如此,的确是江苏人民之福,江苏,尤其是南方四府&mdash;&mdash;松江、常州、苏州、镇江,民间本就富裕,只是这资本一直就盘不活,一潭死水。</p>

要是真有一股力量将它们推动起来,产生的力量将会很可怕。</p>

李安生当然清楚这一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江苏富甲天下,民间藏富久矣,只是从手工业时代没有能够过度到近代机械工业时代而已。</p>

他既然来了,自然要逆天改命,替江苏续上这一段。</p>

他这次来,轰轰烈烈的要搞造船厂、钢铁厂、机械厂这等重工业,能够带动一大批江苏的近代工业,但是,要想尽快的让江苏的资本家们完成资本积累,还是要靠轻工业。</p>

江苏的农业基础还是很好的,李安生准备用他的老本行,农业。</p>

棉纺织行业也好,丝织行业也好,只要能够使用优质低成本材料,同样使用先进机械,加上官府的扶持,未必不能压倒洋商倾销的洋货。</p>

英国与日本的棉纱棉布,还有生丝,都见鬼去吧。</p>

资本,说来说去还是资本,江苏富裕,资本是有的,但是如何促使这些资本活起来,就需要非常手段。</p>

李安生卖了个关子,并没有在这上头多谈,而是谈到了他计划中的造船业大计。</p>

李平书是江南制造局提调,谈这个,也是今天的正题。</p>

一省巡抚亲自上门求教,这可是天大的荣耀,李平书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重现了当年他与李鸿章座谈论道时的慷慨激昂。</p>

"其实在长兴岛开办江南造船厂,一开始并不需要千万两银子,但我要竖起这杆大旗,就是要造起声势,让上海乃至江苏的绅商们看到有利可图。一旦有利可图,不管是直接投资实业,或是通过银行认购实业发行股票,都能将民间藏于银窖的资本动用起来。这钱太多,藏在地窖里发霉,等于是没钱。这时代进步科技飞跃,物价只会上涨,这钱只会越来越不值钱,总体就是这个趋势,让钱生钱,利生利,才是最为紧要的。"(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