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玄幻魔法>天坑世界> 第四百零一章 说不清,道不明的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零一章 说不清,道不明的事(1 / 2)

 "别看我,我也不明白,"面对着姐妹眼睛中同时射来的不解之光,吕涛就这样一口回绝了。</p>

正看着吕涛的李梅略一愣。面色微有忧郁,情知吕涛是想把自己支开,回避这些。见得吕涛这般冷漠,暗忖在说下去也绝对说不出什么好话。然而,此时却又不得不给他这么个机会。李梅轻轻站起身来,看了吕涛一眼。对着他使了抱歉的眼色。同时也是投给了他一个放心的眼神道:"你不明白,我们也就不问了。反正这地下世界里,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太多了。"</p>

眼前的这些巨型圆木树干上捆了十几道大铁链,连接着洞壁的岩石上,一头把巨木固定在地上。更奇特的是这堆木头上生长着一朵朵绿色的的花草,这些花草或许就是人类所描述的阴生植物。那花的大小如同一个大水桶,口小肚粗,花瓣卷在一起,通体翠绿,四周各有一大片血红色的叶子,在木头上生了根,它的枝蔓同大铁链一起紧紧的包住那段木头。</p>

越看越迷惑,越看越看不懂的李梅,急性子又上来了,勃然大怒,面无血色的轻叫道:"臭小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p>

"可能是阴生植物,"这些应该是科学家探索的问题,资料中没有,如何回答?想到此处。吕涛轻轻叹了一口气,索性豁了出去,皱着眉头道:"不过这些阴生植物是人类从未见过的植物,与人类所描述的阴生植物,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类所描述的阴生植物是指阴生植物的耐阴性强,能在阴地生长的植物,是阳生植物的对应词。阴树幼龄时带有阴生植物的性质,长大后生长条件越良好越是明显的阴生植物。阴生植物的叶呼吸小,在弱光下(照度在1000勒克斯以下)比阳生植物的叶净同化作用要大。叶的排列为一平面,同时又有镶嵌性,在弱光下的物质生产是大的。但是由于叶片的角质层较薄,对干燥的抵抗力弱、所以属于典型的阴生植物在直射光下不能生长(如堇菜属的一种)。但是在背阴下生长的许多植物有的可以斜射光下生长。这种具有和阳生植物中间性质的植物,称为阴、阳生植物。"</p>

李梅的气势被吕涛含糊其辞的回答给逼了回来,一口气差点。咽不回来,大胸脯不定上下起伏着,嫩脸铁青:"那这些木头呢?"</p>

"这木头是怎么搬运到这里的,我真的不知道,"吕涛见李梅这般问话,也是将神色放的严肃了起来,声音略沉道:"不过要追逐历史的话,只能说当时人类居住于洞穴之中,没有城市二字,森林的覆盖率应是地面的百分之百。那时的人类,或许对树木了解的不多,这么粗大的树木应该是最常见的东西。但这些树离开了泥土水源和阳光,它仍然不会干枯,虽然不再生长了,却始终保持着原貌,万年不朽的道理,我就说不上来了。"</p>

转过这一处,一处洞壁画中有一幅长5米的野牛,堪称是史前艺术辉煌的杰作。这头野牛线条简练,整体塑造得强健有力,特别是那生动逼真的头部,虽然只用单色涂绘,却能完美地表现出体积感来。这么逼真的动感效果,令现代人叹为观止。</p>

从这里在往里望去,窟顶就像一条长长的画廊。走过方形大洞,里面为圆形大洞,之后,洞窟隧道般的狭长,向两边分叉开去。崖壁画上的动物形象有的大,有的很小,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数量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在个洞内大体能区分出50多个幅面,100多只动物。画面大多是粗线条的轮廓画剪影,在黑线轮廓内用红、黑、褐色渲染出动物身体的体积和重量。最值得一看的当届面前一个直径近三米,高二十几米的石柱。上面刻满了大小基本相同的字体,铭文。</p>

"吕涛,你看这上面的文字,应该是铭文吧,"转到一处岩石刻字时,停下脚步的李雪。意味深长的看了看那岩石字迹,聪明的她,立刻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铭文。</p>

吕涛一听,嘴角却是挂上了一抹苦笑。眼神中隐有笑意道:"有文化的人就是不一样,一学就会。"</p>

"什么讶,看过那么多次了,哪能还记不住,只是无法理解它,"脸儿微微涨红的李雪。轻抬起头来,恶狠狠地瞪了吕涛一眼,居然敢这样说自己。</p>

"怎么讲解它呢?"吕涛见李雪脸色一阵白,一阵红。淡然轻笑的一手搭在了她脑袋上,轻轻婆娑着她的秀发道:"其实铭文是这么一回事,由于西周铜器断代研究已进行得比较深入,所以西周金文在整个西周时期各个阶段的面貌即大致得以明朗。鉴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阶段与主要依据形制、纹饰进行的铜器分期似并不完全同步,同时也为了使对西周金文所发生的阶段性变化在时间上有个较清晰的印象,其下以西周早、中、晚三期为序来概述青铜器发展、演化情况。虽然在一定时期内,青铜器铭文会有某些共同流行的,带时代性的风格。然而这并不能排斥铭文风格上有某些不合主流的个性的体现,因为当时书写铭文的作者在风格上未必皆雷同,所以,以下对各阶段铭文特征的介绍,就只是泛泛而谈。</p>

西周早期金文可分两个阶段来概述:第一阶段,主要是武王、成王时期,但康王时期(约偏早)仍有部分器铭具有本阶段特点。在内容上,仍存在较多的字数很少的族氏铭文及其与先祖曰名组合的铭文。铭有此类铭文的铜器,多数当属于商亡国后臣服于周人的商朝遗民。但自此阶段开始,长篇与较长篇的铭文已多了起来,内容关系到许多西周初期的重要史实及当时的官制,军制等。从总体上看,此阶段金文扔保留了不少商晚期金文的持点。首先是布局不够规整,依然是竖成行而横不成排。字形大小仍不均匀。象形性还较强。书写气势亦较豪放,笔画较浑厚、凝重,有的笔画中间粗肥,而首尾出尖,笔捺皆有波折。所有这些均与商金文近同。上述特征可从武王时期的利簋与成王时期的保卣、甗侯鼎及康王时期(约偏早)的作册大方鼎的铭文中得知。</p>

第二阶段,康、昭王时期。此阶段铭文多为较长篇或长篇,内容范围与第一阶段较长铭文相近似,亦多关系当时的战争、政治、封赐等重要史实。族氏铭文已少见。与第一阶段铭文不同的是,多数铭文排列较第一阶段规整,不仅竖成行,而且横也成排。但仍有部分铭文由于每竖行字数与字的大小未能一律,在总体较整齐的情况下显出个别的不整齐。此阶段铭文有两种字体形式。其一:字体笔画仍显浑厚,还有明显的波折,部分笔面仍作中间粗两头尖形。如康王廿三年之大盂鼎铭文。 其二:字形一改过去较浑厚、豪放的书风而为规整、拘谨。多数字笔画均匀,但仍有一些字点画上作粗肥笔,如天字上一笔,王字下一横,才(在)字横画与竖笔交接处等皆是,此外有的字右边捺笔仍有波折。此种形式的铭文大致出现于昭王时期,如御正卫簋与启卣铭。以上两种字形属于本阶段之主流。但本阶段铭文另有一种较松散的形式,每竖列字数基本相同,但因其字大小不一,横排基本上不齐整,字形亦有波折,似仍具第一阶段遗风。惟笔划较细,且多圆笔。</p>

本期金文中记录周王于宫廷进行册命之礼的铭文始出现,并渐成套子。"子子孙孙万年永宝用"之类文辞始流行。本期只有极少数铭文后铭有族氏名号。字体形式则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穆王时期,共王时期部分器铭仍有此阶段特征。铭文基本上沿袭以上所述昭王时期出现的那种小而规整、拘谨的字型,总体显现出一种整洁的风貌。文字的象形性己甚弱,表现人体的字多不再作下跪状而下肢向下伸展。第二阶段,共王至懿王时。部分器铭于铭文布局之规整程度及字形结体上尚留有上一阶段的一些特征,但笔道 已粗细一致,进一步向线条化方向发展,波折与粗肥笔画皆已不存在,这显然是为了使书写更加便利。而在字形上也相对上一阶段拘谨的形式有所变化,显得较宽松,此种风格的铭文可见于共王时的墙盘铭文。本阶段另有一些器铭风格较别致,布局上均比较散漫,虽已无波折与肥笔,但字体比较开扩、敦厚。由上述可知,本期第二阶段的铭文亦存在规整与粗犷两种风格,而以前者为主流。但在本期末叶约孝王时,又已出现西周晚期金文的形式了。</p>

本期在时间上即指夷王至幽王时期。本期有较多长篇铭文,内容多为套子化的廷礼册命。有关战争、土地狱讼 等方面内容亦较多见。宣王时出现最长的西周金文毛公鼎铭,长达四百九十九字的铭文,记宣王对毛公之诰命。此外,本期铭文末尾多有套辞,盛行"万年无疆"之类辞句。特别是本期还有许多器铭属于韵文,亦是非常有特色的。本期铭文布局工整规范,横成排,竖成列,在少数器铭拓本上可看到清楚的长方格,表明当时在制范时是采用先画格后按格作字的。本期字形特征较明显:一是普遍作长方形,字形大小相近同;二是笔道绝大多数为细劲均匀的线条,仅个别字,如"天"字上一横,"旦"字下一横仍有作圆点状的,"丁"字仍多写成圆点。此种金文字体旧或称为"玉箸体"。由于字形典雅,行列整齐,所以本期铭文总体上显得庄重、肃穆。如上文所言,此种"玉箸体"实源起于中期末叶,但在本期才盛行。如:夷王时的史颂鼎铭文,夷王或厉王时期的大克鼎铭文等等。"</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