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玄幻魔法>天坑世界> 第四百六十二章 古僰人的足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六十二章 古僰人的足迹(1 / 2)

 朋友说,真正能很直观地体现僰人悬棺的地方还是在位于宜宾市15公里外的珙县,珙县的洛表、上罗等乡镇的悬崖陡壁上现存僰人悬棺000多具,附近还有僰人的军事建筑遗址,特别是珙县洛表镇的麻塘坝,僰人悬棺之多令人惊叹,这里还被科学家们称着僰人悬棺的天然博物馆。</p>

听了同行的话后,我才又重新查看了地图,最终把这次僰人悬棺之行的第一站定在珙县的巡场。巡场是珙县的一个镇,前几年珙县县城由珙泉镇搬迁来这里后,巡场镇就成了珙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

坐在行驶的厅里特配的进口越野车上,阳光穿过窗来,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一个同行的手提电脑中播放着美国科幻片《蜘蛛侠》,美国人奇妙的科学幻想让我联想到了即将要见到的僰人悬棺,僰人为何要悬棺?他们又是怎样将重达千斤的棺木悬于离地面0--100米之高的悬崖峭壁之上的?凡是亲眼看到过僰人悬棺的人都有自己的猜想,考古工作者也在悬棺现场作过类似悬棺过程的实验,但每次实验都历经艰辛,最终以失败结束。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僰人是靠什么样的方法悬棺的?难道真有一种神秘的力量的在支撑着他们?</p>

关于僰人悬棺的方法,学术界存在三种说法,一是垒土造山说,二是栈道说,三是垂吊说,但三种说法都被进一步的考证推翻。第一种方法,工程量浩大,距地面几十米甚至是上百米的悬棺,这在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的古代西南山区是不可能的。第二种方法,经过多年的考察验证,在现场没有发现过联桩孔,因此也无法形成。惟一可行的方法是垂吊法,那么,古僰人又是用什么方式将棺材吊上去的呢?那时候的科学生产力落后,没有机械设备能行吗?</p>

闭目中,我脑子里浮现出一群臂健腰圆的僰人悬棺的情景,他们费尽周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就只是为了悬置一具棺木,这样的劳动是不是有点愚蠢?也许,悬棺与他们民族的生存息息相关,不然,他们怎么会这样煞费苦心。我们刚下车,就有一位操本地口音的女孩奔过来问我是不是去看僰人悬棺的,我有些吃惊地看着她,心想她怎么知道我们是去看僰人悬棺的?</p>

女孩冲我们一笑说,我们的车子马上就要开了。我终于忍不住问她,你怎么知道我是去看悬棺的?</p>

女孩还是甜甜一笑说,猜的呗!</p>

听了她的话我很失望,我原以为女孩是因为看了我这身行头后才知道的,我自认为我这身装束很酷,很有摄影家的味道,没想到我这身酷打扮还是没能让女孩看来出,但她能猜出来也不错嘛,证明我身上还是透着艺术家的味道。</p>

我问女孩到僰人悬棺还有多远的路程?女孩答,不是很远,就十几公里路,洛表镇就是古时候僰人的大本营,很多挂岩子。见我面露疑惑,女孩又补充说,挂岩子就是悬棺,我们当地人都叫挂岩子。这时候已经是下午点多钟了,太阳已在往西边走。</p>

太阳在建筑物的左边,把建筑物的边线轮廓勾勒的很清晰,也把建筑物拉的长长的投在地面上。我迎着阳光抬眼望去,发现巡场的建筑和繁荣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种美好景象,这是西南山区的一个普通县城,相对来说,文化经济都还不是那么繁荣昌盛。</p>

从巡场到洛表镇有7公里路程,越野车就像一位蹒跚行走的老人,时儿翻山越岭,时儿行驶在山沟里,时儿又穿行在半山腰,行动缓慢而费力,7公里的路程,行驶了近4个小时,抵达洛表镇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了。走下空气混浊的越野车,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被浊气熏的昏昏欲睡的我,顿时精神百倍。</p>

洛表镇不大,只要抬眼望去,整个场镇就能尽收眼底,场镇中心地点有一个近两米高的圆形花台,说它是花台,里面却没有一点花的踪影。花台周围有成群的人背靠在花台上聊天,花台中间耸立着一块现代人造的石碑,石碑高约5米,上书"僰人故里"几个大字。在黄昏的背景下,石碑显的肃穆而僵硬。</p>

我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有些迫不急待地端起专为这次僰人悬棺之行购买的尼康D70s数码相机,选了个最佳角度,拍下这块标志着我已身处僰人故里的标志性石碑。</p>

洛表镇深居西南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森林广布,生态环境优越,正因为身在深山无人知,小镇的原生态面貌才被保留下来,如果不是因为僰人悬棺,小镇更会鲜为人之。</p>

我是伴着窗外的鸟语声醒来的,我住的房间外是一片开阔的原野,推开玻璃窗,举目远望,远山已披上红装,浅紫蓝的远山云雾相拥,中景和近景被初升的太阳分割成两块不同深浅程度的绿色。淋浴着朝霞的云雾似彩带在绿色的森林中游弋。这是一幅极具动感的水彩画。</p>

尽管昨天的长途旅行使我身体疲惫还想躺着不动,但面对如此美丽的风景,我没有再睡的理由,甚至于我有些情不自禁,端起照相机对着窗外美景"咔嚓咔嚓"拍了数张。</p>

那一天正好是洛表镇逢场,并不宽敞的场镇两旁凌乱地摆放着卖小商品摊位,有好几个摊主还支起小喇叭吆喝买卖。场镇虽小,但商贾云集,同样是一片繁荣景象。</p>

赶场的乡亲正陆续赶来,待我细嚼慢吞填饱肚子后,场镇上已是人地鼎沸,买卖兴隆了。</p>

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看着这些淋浴着阳光的陌生面孔,我突然生出一个想法,既然这里是僰人的故里,那么,这里生活着的就一定是僰人的后裔了,这些淋浴着金色阳光的陌生面孔就是僰人的子孙!</p>

我转身问正在炉前煮面条的老板娘,这里的人是不是都是僰人的后代啊?</p>

老板娘直起身,慢条斯理地回答,哪里知道呢?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哪个人是僰人的后代。</p>

这时候,刚才和我对坐在另一张桌前吃面条的男人吃完面条正欲出店,正好听见了我和老板娘的对话,故停下来搭话,他说,就是有僰人的后代,现在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就是僰人的后代了。</p>

我忙反问,这话该怎样理解?</p>

这时候我才仔细打量了眼前这位男人,男人个头不高,前额突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花星高)头发稀蔬,瓜子脸,胡须很长,很凌乱,胡须长至肩膀,和嘴上的胡须相互交融,使他的脸看上去很短。男人穿一身深蓝色的布衣,款式是三十年代那种对襟的,脚穿一双草绿色的解放鞋。男人个子虽说不高,但从合身的衣服上可以看出他体魄强健。男人姓何,是游走在这一带的算命先生,老板娘称他何半仙。</p>

何半仙又返身坐下来,把手里提着的布包放在桌子上后才说,都被朝廷剿灭了,封建王朝杀人不留后,斩尽杀绝,就是有幸存者也不敢说自己是僰人了。</p>

我问,那朝廷为什么要对僰人斩尽杀绝,史书上就没有一点记载吗?</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