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玄幻魔法>天坑世界> 第五百七十二章 又遇巨水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七十二章 又遇巨水蜥(1 / 2)

 若说"礼器"这东西,考古大师、盗墓高手无人不知,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礼器出现在夏商周时期,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礼器是陈设在宗庙或者是宫殿中的器物,常在祭祀、朝聘、宴飨以及各种典礼仪式上使用,除此之外,礼器还用来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等级。进入商周奴隶制社会后,礼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礼治"的象征,用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从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这时的礼器包括玉器、青铜器及服饰。玉礼器有璧、琮、圭、璋等。青铜礼器种类数量众多,工艺精美,最为重要,种类有食器(如煮肉盛肉的鼎、盛饭的簋)、酒器(如饮酒器爵,盛酒器尊、壶)、水器(如盥洗器盘、匜)、乐器(如钟、铙)和杂器(罐、箕形器、方形器)。进入秦汉封建社会后,青铜礼器逐渐衰落,退出了历史舞台。"</p>

良渚文化玉器距今约400~500年。上个世纪0年代中期,首次在浙江余杭良渚镇发现这一遗存,所以称作"良渚文化"。</p>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在196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良渚文化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玉器上的纹饰除神人兽面图像外,其他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p>

良渚文化包括浙江余杭反山、瑶山,江苏吴县、张陵山、草鞋山,武进寺墩,常熟罗墩和上海青浦县福泉山,安徽阜宁等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一时期的文化。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期玉文化的两大中心。良渚文化的玉器不仅品类众多,而且琢磨精致,纹饰华丽。专家们赞誉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艺水准达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而纹饰则是将新石器时期玉器的创作"推到了顶峰"。</p>

良渚文化玉器创造性的器型,为后代玉器的造型奠定了基础。良渚文化玉器特征一、良渚文化玉器直线深而直,线沿光整平滑。二、良渚文化玉器折角线深而宽,线底略呈弧形。三、良渚文化玉器环线有手工磨接和管钻旋磨两种加工方法,前者线痕浅细,线沿多"毛碴"。四、良渚文化玉器射线细密紧凑,接续痕明显。五、良渚文化玉器多浅浮雕,利用减地平凸的手法,凸出主要纹饰,强化主题表达。六、良渚文化玉器常有"拉锯痕"。良渚玉器镂雕时,先在玉片上掏出小孔,再用"锯"锯去多余部分,俗称"锼",又称"拉丝",所用弦状拉条犹如无齿锯条,会在镂孔表面留下拽拉痕迹。七、良渚文化玉器纹饰华丽,新创纹样琳琅满目,有:神人兽面纹、束丝纹、绞丝纹、蚩尤纹、立人纹、兽眼鸟纹、云雷纹、蒲草纹。八、良渚文化玉器特别注重眼形的琢磨,"良渚眼睛"较之红山文化玉器的"线刻眼",在细节的刻画上更为丰富多彩。"良渚眼睛"除了单圈、重圈之外,还出现了卷云形、菱形、耳朵形、短直线形眼眶。九、良渚文化玉器表面打磨光滑,有些玉件有"包浆",俗称"玻璃光"。</p>

李梅白了吕涛一眼,随即又是神色狡黠的一笑道:"你可真是个盗墓专家,一定了解这叫什么...对了,叫玉琮的玉器吧?"</p>

"当然知道,"吕涛兴奋之余一下,却还是很认真的点头。这可是人见人爱的好东西,咳嗽了两声,正色道:"玉琮,后世又称"辋头"。其用途,一向以为就是"以黄琮礼地"的礼器。但自从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后,这种战国秦汉间经师们的附会就不足为凭了,有的学者根据其造型和纹饰特征,推测其为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带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其具体使用方法还有待考证。玉琮在商周还常见,在战国两汉以后,就很少见了。其用途也被纳入儒家的礼仪系统中,成为礼器或葬器。"</p>

吕涛这番话说得颇有技巧,一来是解释了自己对这古董玉器的了解。二来嘛,却是暗中像姐妹俩传递信息。听完这段解释的李雪先是一愣神,随后吃惊道:"也就是说这是一件难得一见的国宝?"</p>

"国宝是肯定的,"见到姐妹俩疑惑不解的神色,吕涛继而用手给她们一边指点玉琮上特有的雕琢,一边苦笑着补充道:"你们看这,四面直槽内上下各刻一神人兽面复合图像,共4个。单个图像高约9厘米,宽约1厘米,用线浮雕结合细线刻雕琢成。图案主体的神人,脸面呈倒梯形,眼为重圈,两侧有小三角形眼角,宽鼻以弧线勾出鼻翼,阔嘴用一条长横线、7条短线刻出两排16个牙齿。头饰内层为帽,刻4组卷云纹,外层羽冠,刻66组边缘双线,中间单线组成的放射状羽饰。脸与冠浅浮雕而成。神人上肢耸肩平臂,手及腰部、下肢屈曲,三爪如鸟。四肢密布卷云、弧线、横竖直线作成的纹饰。胸腹部浅浮雕兽面纹,有椭圆形凸面眼睑和桥形额部。在玉琮的角尺形凸面上,以转角为中轴展开,每两节还琢刻了简化的神人兽面纹,四角相同,左右对称,共4组。与竖槽内的纹饰相比,这一人兽组合保留了基本构图,省去了神人的四肢,冠作了变形,面部简化,在兽面两侧增加了一对夸张的鸟纹。以转角为中轴展开的简化人兽组合纹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p>

上前抚摸了几下玉琮的李雪,神色中有些复杂却很快恢复了平静。淡然笑道:"真漂亮..."</p>

"那当然了,"吕涛好整以暇的点上了一支烟,饶有兴致的看着这支玉琮,啧啧称奇道:"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也有一件玉琮,比起这个小多了,高仅有7.厘米 射径上端8.5-8.6厘米 射径下端8.厘米 孔径上端6.8-6.9厘米 孔径下端6.7-6.8厘米198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遗址M4出土透闪石软玉,呈乳白色,带翠绿褐红斑纹。器呈扁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孔为对钻而成,孔壁微弧,磋磨光滑。外表四面各由竖槽分为四块凸面,中部有横槽分为上下两节。每节以四角为轴,精琢细刻繁缛面纹,上节为带冠人面,下节为兽面,两侧曲尺形边框表示人上肢,兽前肢。这是微雕工艺的杰作。"</p>

"那么小的一件玉琮,都能进南京博物院,这么大的一支玉琮,岂不是要进故宫博物馆?"此时的李雪,心态倒有些骑虎难下的感觉。玉琮对她而言了解的不多,同样是玉器,同样是玉琮,别的看不懂,听不懂,眼前这个玉琮高80厘米,和吕涛所说南京博物院中的那支高7.厘米的玉琮相比,相差10倍,大小的道理她还是会理解的。</p>

接触玉琮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玉琮属于国宝级的文物。痛心疾首的吕涛,有些苦笑不得的耸了耸肩膀,又苦涩笑道:"这是肯定了。这种玉器,国家也不会允许私人收藏。这是断代古董,汉代以后就没有制作这东西了..."</p>

"这个东西太大了,我们是不是只能放弃了?"听得吕涛语气正经,李雪估摸着他现在也是无可奈何。遂也是一口公事公办的腔调。</p>

"这东西在好,也不属于我们,还是生命重要,"吕涛似乎被李雪戳穿了用心般的尴尬一笑,颇有些不好意思。很是很无奈的他摸了摸鼻子,苦笑了一声叹道:"那重大厅若是一个出口该有多好,我会盗光这里的宝藏。"</p>

放下大玉琮的吕涛,现在就想赶快离开,见过玉琮这种国宝级文物的他,对于其他古尸上佩带的任何物品一点兴趣都没有。这些算什么呢?连一瓶矿泉水都换不回来!</p>

走出这一处墓道,一股涌动的空气带来了远方的消息,鼻端将它捕获,肺将它解读,从未有过的清爽和快意,是从那个有光的地方传来的。和煦的暖风中蕴藏的热意,驱散了身体内的寒冷,这就是光的力量,创造生命的力量。</p>

三人张开双臂,用身体去迎接,每一缕光芒都带来新生的力量,身体贪婪地吸吮着,那一刻,光明占据了全部视野。只有死寂和黑暗的地下世界,他们走回来了!一走出墓道口,立刻就会感觉到了光明的变化,原本只有漆黑的空间,变成一片混沌的黑暗。那是一种很难诉说的感觉,黑暗还是黑暗,但明显感到与先前不同了,仿佛多了一些什么东西,只是此刻还分辨不出来。</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