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黑宝葫芦> 第三百九十六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九十六章(2 / 2)

农民工多数是很疼爱孩子的,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迫切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但在城市生活中,农民工是弱势群体,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情形时有发生,生活及工作中的不如意,在他们心中造成巨大的压力,也使得他们容易把压力转移到无辜的孩子头上。一旦控制失当,就造成惨痛的后果。</p>

“恨铁不成钢”、“不打不成器”似乎已成为少数家长的惯用借口,其实这种“棍bāng教育”只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封闭,自尊心受挫,重者还会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仇恨的种子。在家长的“严刑拷打”之下,孩子承受不了重荷,而又无法排遣,便会采取离家出走自杀自残等极端方式,从而上演一幕幕人间悲剧。</p>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在“严师出高徒”思维模式的驱使下,他们将孩子有出息变聪明的途径全部寄托在体罚上。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谴责这几位家长,他们不懂教育规律和方法。</p>

事实上,为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增加孩子的学习强度已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不仅在家长之间存在,学校同样也是制造者之一。为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考上好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禁补令”不是屡屡沦为一纸空文吗?</p>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有限,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做法在短期内还很难被摒弃。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以升学率来衡量一切,忽视孩子自由全面成长的教育环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孩子成长、培养合格公民。</p>

“棍bāng教育”应该引起家长、教育部门和社会的重视中国人历来信奉“棍bāng底下出孝子”。其实,这种粗暴的家教方式只能摧残孩子的心灵。教育孩子只能服,不能压服,只能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p>

教育专家认为:打骂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棍bāng底下出孝子”这句中国老话实际上是按父母的意志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伤害了孩子的感情。</p>

父母打孩子,实际上是向孩子表示:当别人的需要与你的需要发生冲突时,武力(或权力)是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样孩子长大后,他很可能会以武力解决人际冲突,结果是受挫或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p>

另一方面,这种管教并不能增加孩子的自律。当有人管着的时候,这种孩子常常不敢表达自己,但没人管的时候又什么都敢做。这种教育方式很可能培养出一个两面人。</p>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已看不到他们身体上挨父母打的伤痕。但在他们的内心,仍然保留着幼年时挨打的痕迹,其后果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莫名的内疚,这种内疚会有不同的表现:性格有攻击性,跟人相处困难,或工作不负责任。幼年的压抑不自信,对成年后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因为打骂已经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身心,限制了孩子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孩子特长的发挥。</p>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得好:“爱抚,是教育的实质和精华。”教人首先要教心,在人类精神财富的合声中最细腻、最柔和的旋律实属于心声。尊重孩子就是要承认他的人格尊严和平等,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分享他的喜悦。</p>

尊重孩子应当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这份尊重不决定于孩子的行动而是对孩子的整体接纳,尤其对暂时后进的孩子更要尊重和相信他的价值和潜能。尊重并不是不能提出严格要求和批评责备,而是要讲究批评的艺术。</p>

另外,在很多家庭内,打骂完之后孩子仍然会犯相同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就是孩子,打只能使他暂受皮ròu受苦,而不能让他从根本上明白任何事理。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完全避免打骂教育在自己家里出现。</p>

但是不打骂不等于要溺爱,溺爱同样会给孩子产生不良的教育影响。现年16岁的卓子出生于会同县偏远的山村,虽然家在农村,但因父母都在外做木材生意,家境比较殷实。由于父母忙于生意,卓子自就由住在县城里的nǎinǎi带大。</p>

年届六旬的nǎinǎi对孙子宠爱有加,在家里从不让他干任何重活儿,而且总是有求必应。卓子想要什么,只要能办到,nǎinǎi总会千方百计想办法去满足他。后来卓子上了初中,nǎinǎi怕他平时没钱买零食吃,经常大把大把地给他零huā钱。但卓子拿着这些钱却泡在了电游室,经常一玩就是两三个钟头。</p>

电游一玩上瘾,那零用钱显然就不够用了。于是卓子就经常编造各种借口如买学习资料、交补课费向nǎinǎi骗钱。日子一久,nǎinǎi慢慢有了警觉,后来听别人卓子天天不上课,泡在电游室,一气之下大幅削减了卓子的零huā钱———每天仅2元钱。</p>

玩电游像吸毒一样上了瘾的卓子此时已无法自拔,于是千方百计nòng钱。有一天,卓子看见外婆家里有老鼠药,听别人用少量老鼠药可以将人毒昏,卓子便将鼠药放在饭里,毒昏nǎinǎi,然后再偷家里的钱。但他却不知道老鼠药的毒性非常强,自己的一念之差竟要了nǎinǎi的命,而且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p>

溺爱的行为必然结出自sī的恶果,对孩子极端溺爱,孩子就会慢慢走向自sī,这早已为心理学专家所证实。自sī排斥一切与之不一致的感情,当然也包括亲情。因此,对子女过分溺爱,无异于一杯毒酒,毒害了子女心灵和品质,并造成了子女对亲情的淡漠。</p>

</p>

打骂不行,溺爱不行,放任自流更加不行。阿涛在学时还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可上了初中后整个人就完全改变了。由于父母平时很少管他,阿涛很快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搅和在一起,并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虽然到2000年7月案发时他才15岁,但那时他已有两年赌龄了。</p>

有一次,阿涛打牌输了不少钱,被人bī着还债。万般无奈之下,阿涛于一天深夜两潜入叔叔家中行窃,不料被睡在家中的堂妹发现。堂妹认出了阿涛,扬言要告发他。阿涛情急之下,上前用手捂住她的嘴巴,然后用另一只手紧紧掐住她的脖子,致使其窒息而死。杀死堂妹后,阿涛为了制造强*jiān杀人的假象,转移人们的视线,他又惨无人道地对尸体进行jiānyin,其暴行令人发指。这起发生在洞口县的案件曾经在当地轰动一时,并引发人们的深思。</p>

在大人的眼里,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孩子也是社会的人,孩子在自己的生活圈里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孩子自我调节的能力较低,长期的放任自流和心灵孤独会使他们产生种种不正常的心态,并染上不良的习气。因而他们一念之差干出出格的事儿就不难理解。</p>

其实,很少有父母天生就会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家教高手。父母期望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绝不能获得有效地教育孩子的效果。所以,恳切希望天下的为人父母者,不要再打自己的孩子了,不妨试试以下这些方法来取代打骂的教育方式。</p>

从多方面了解孩子。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父母一定要抽时间常与孩子、与孩子的保姆以及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当行为的时候,父母心里也能明白应该如何去管教孩子。</p>

冷静,冷静,再冷静。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如果是脾气暴躁的父母,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打骂。其实,此时父母应该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尝试着走入孩子的内心,耐心地询问孩子如此行为的真正原因。当父母把心思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上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同时也会释放掉自身的很多负面的情绪,因而也会避免打骂孩子了。</p>

调整对孩子的期望。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可以理解,但是,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达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所以当孩子由于种种因素,某些方面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时,许多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打骂仅是一种感情发泄,对改变孩子的现状无济于事。</p>

与其如此徒劳无效,不如降低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选择前进的道路。如果父母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p>

放下父母的架子,尊重孩子。有些父母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教育专家建议,父母对孩子要真正地放下父母的架子,从内心里尊重孩子,将孩子当做chéng人一样给予尊重。</p>

盛怒时不管教孩子。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父母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父母无法平静下来的时候,要暂时离开孩子所处的环境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来管教孩子。</p>

天下没有哪一个父母不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的,但无数事例证明,没有一个孩子是在父母的打骂中成才的。棍bāng威吓可能会起作用,但只是暂时的,不会持久的。而且,打骂孩子是对孩子正当权利的侵犯。</p>

其实,不打骂孩子一样可以教出优秀的孩子,每个父母都应该牢记这个教育理念,把孩子当朋友,这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原则。所以,为了使孩子能够健康地成才,现代父母必须拒绝打骂孩子,改变以打施教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循循善yòu,以理服人,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一片快乐的天空。</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