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大隋风云> 第一章 惊波一起三山动 第二十六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惊波一起三山动 第二十六节(2 / 2)

断箭当仁不让,三两步走到琴案之前,右手拨弹、左手取音,峻急狂放的琴音奔涌而出,戈矛杀伐之气冲天而起,气势恢弘,一时满坐皆惊。</p>

乐曲迅速进入正声十八段,取韩、呼幽……冲冠、长虹……一段段激昂、慷慨的琴音如同惊涛骇浪一般,厉啸而至,势不可当。</p>

就在剑气如虹,挡者披靡之时,琴音突止。</p>

“阿柴虏竟敢欺我。”断箭暴喝一声,双手抓起古琴,狠狠砸到案几上,“咔吧”一声,一折两端。</p>

人们目瞪口呆。</p>

夸吕高声尖叫,凄厉而绝望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接着他像疯子一样扑向了断箭,嘴里发出了惨烈的咆哮,“我要杀了你,杀了你……”</p>

断箭一把抓住他的衣襟,高举半截断琴,怒声狂吼,“这是假的,是假的,断纹是伪造的,这不是九霄环佩。”</p>

“你毁了我宝琴,我要杀了你。”夸吕完全失去了理智,他拼命地抡起拳头攻击断箭,竟然忘记拔出腰间的战刀。</p>

“你敢拿一台假琴欺骗圣母。”断箭毫不示弱,瞪着一双血红的眼珠子吼声如雷,“你敢亵du神灵,我看你找死。”说着他抡起半截断琴就砸向了夸吕的脑袋。</p>

“鸿烈公,万万不可。”佗钵飞身冲上,死死抱住了断箭的手臂,“这一下打下去,他脑袋就没了。”</p>

“砍了索虏,砍了他。”吐谷浑的几个王公大臣拔出战刀,呼啸而上。</p>

“野虏,找死。”李雄一跃而起,顺手抄起地上的酒瓮,飞步冲进战团,劈头盖脸地砸了下去。宇文会、高颎、长孙晟紧随其后,拔刀相助。</p>

高长恭本想去拉架,顺便再仔细看看那台古琴,谁知形势变化太快,他刚刚走了两步,大帐中间已经打成一团了。高长恭有些迟疑,这时只见斛律雅璇象风一般卷了出去,手里还倒拖着一把雪亮的横刀。高长恭脸色大变,急忙高呼,“快,快上去……”他话还没说完,斛律世雄抄起家伙就上去了。高长恭气苦,“你干什么?我叫你去把她拉回来。”</p>

突厥人一看事情闹大了,急忙也冲了上去。大帐内一片混乱。</p>

帐外的突厥军队吹响了号角,战马往来飞驰,气氛骤然大变。</p>

=</p>

=</p>

=</p>

=</p>

=</p>

注释:</p>

割耳剺(li)面:</p>

割耳剺(li)面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葬俗,匈奴之后,氐羌、契胡、突厥、车师、粟特、铁勒乃至后来的蒙古、女真等民族皆有此俗。在隋唐时期已为汉人社会所熟知和接受,同时也发展出明志取信、诉冤、请愿等新的功能。至于刺心剖腹,作为一种自杀方式虽在西汉以后很少被人采用,但到隋唐时期此风又盛,这与此期大量来华的粟特人所传之祆教(拜火教)法术有关。</p>

《朝野佥载》卷的记载或者可为旁证:“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皆有胡祆神庙。每岁商胡祈福,烹猪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酹神之后,募一胡为祆主,看者施钱并与之。其祆主取一横刀,利同霜雪,吹毛不过,以刀刺腹,刃出于背,仍乱扰肠肚流血。食顷,喷水呪之,平复如故。此盖西域之幻法也。”</p>

祆教下神的法事活动,到宋代又被称为“七圣刀”或“七圣法”,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东京每年清明节的游乐活动中,诸军向皇帝上演的百戏中,就有此节目。</p>

―――――引自雷闻《割耳剺面与刺心剖腹——从敦煌158窟北壁涅槃变王子举哀图说起》</p>

=</p>

《广陵散》:</p>

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p>

=</p>

九霄环佩:</p>

中国传世名琴,唐代制作。这张琴声音温劲松透,纯粹完美,形制极浑厚古朴,自清末以来即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视为“鼎鼎唐物”和“仙品”。因为它在传世唐琴中最为独特,最为古老,声音更是完美尽善,所以成为举国知名的瑰宝。</p>

=</p>

阿柴虏的由来:</p>

阿柴是吐谷浑历代国王中其中影响很大的一位,他是吐谷浑国的第九代王(公元418年继位)。为了对付强大的西秦,阿柴主动与南朝的刘宋政权取得联系。由于各种原因,阿柴没能亲自“拜受”封职就去世了,但他所开创的联宋抗秦、同时又结好周邻诸国的策略为吐谷浑的强盛起了很好作用。南朝的刘宋从此也称吐谷浑为“阿柴虏”。吐蕃人则直接称吐谷浑人为“阿柴”,可见其影响是很大。</p>

西北诸族一般称吐谷浑为阿柴虏,或野虏。</p>

=</p>

有关西域种植棉花问题:</p>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吐鲁番就已有棉花种植,学术界普遍认为敦煌也应有棉花种植。最新研究表明,棉花并没有通过西域再经河西走廊进入内地。宋元之际在陕右种植的棉花,是其他的棉种,可能是从南方传入的。</p>

―――――引自刘进宝:《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研究一一兼论棉花从西域传人内地的问题》</p>

=</p>

“龟兹锦”历史辉煌:</p>

考古学家沙比提在《从考古发掘材料看新疆古代棉花的种植和纺织》一文中讲到,西域最迟在南北朝时期,即距今1500年前已经开始种棉花。龟兹地区也普遍种植棉花,并掌握了棉纺织技术。正因为有着悠久的种棉历史,才为传统土布纺织和印花土布工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南北朝时期的“龟兹锦”和宋朝的“花蕊布”不仅出产量大,价格昂贵,还充当过货币职能作用。</p>

据了解,考古学家曾经在一份吐鲁番出土的以“龟兹锦”买奴婢的文书中证实,南北朝时期,龟兹锦已经成为西域有名的产品,远销高昌国,而且还能充当货币,张半龟兹锦就可以换一个奴婢,可见其价格昂贵。到了唐代,龟兹棉纺织业已经非常发达。</p>

=</p>

棉花在西汉时才传入我国,途径有两条,一是非洲绵传到了新疆,也就是西域诸国,到南北朝时,在西域棉花种植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另一条途径是亚洲棉传到两广、云南和福建。直到唐朝时,棉花种植地也仅限于上述地区,产量也不大,棉纺技术也不高,因此棉布还没有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到元朝时,棉花种植得到推广,在长江和黄河流域栽种,更重要的是黄道婆对棉纺技术的改革和推广,最终使棉布在元明时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衣料。</p>

=(未完待续)</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