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东周末年有战国> 第二百六十章 秦赵之战幕初上(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六十章 秦赵之战幕初上(下)(1 / 2)

 “王上,您看这里!”范睢又在他那张还没有完成的“九州寰宇图”的中央一带,用食指划了一个小圈子――这圈儿已经不再是圈住七雄中最为弱小的韩国,而是更精确的圈住了韩国北部,那里是与秦赵两国领土成犬牙交错之势的韩之上党郡。</p>

“是上党?”光看范睢所指,秦王稷已经大略猜出了他的范相有什么打算,下面要说什么了。</p>

“不,不是上党,确切的说,是韩国的野王城!”一圈划完,范睢的食指最后落在了韩之上党郡南部的野王城上。</p>

虽然为了显示秦国一统天下,使九州归一的决心,范睢一手操办的这张寰宇图没有标名各国的势力范围,可是熟知天下大势的秦王稷与他的心中早就有一张这样的列国势力之图,套在了寰宇图上。</p>

秦王稷与范睢心里都知道秦国经过这么多年对韩国的蚕食侵占,韩国本土与上党之间,只有一条被韩国人叫做“上党道”的大道联系,可做运粮谴兵之调略;而野王城正是这条大道上最为重要的要塞化边城――只要占下野王城,就等于是切断了上党道,进而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那么,再推而广之,野王城陷于大秦之师之时,便是韩之上党并入秦邦之刻――拿下了野王城,韩之上党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秦国囊中之物。</p>

至于得到上党,对秦国的意义有多大,那就更不只是一郡一地的得失那么简单的事情了。</p>

上党一带的地理与去年赵括帅北伐大军所过的所经过的代郡南部山岳地区颇这神似,也是在一块块面积不大的平原、盆地被众多高不过数十丈的大山余脉所间隔;一座座山丘、台塬或者是连绵横亘,或者是突兀在平原之间,形成介乎于深丘与山岭之间的地貌,成为耸立于秦、赵、韩山国之间的天然要塞。正是因为的这样的地理条件,才使得国力大大强过韩国的秦赵两国,不能一举挥军南向,灭掉已是摇摇欲坠的弱韩国――经过多年的经营,相对弱小的韩国已经把上党建设成了一里一岗,十里一堡的绝对国防线;这也正是为什么韩之上党的面积大于秦上党与赵上党的原因,因为对于韩国来说,上党不保几乎就等于是韩之必亡。</p>

可是,这条国防线上却有致命的弱点――上党道。上党道一失,靠着上党一郡的物产绝对不可能维持驻扎在那里的近十万韩军与数十万百姓的生计;只要秦军攻下野王城,之后即使秦军没有志气的选择了处于守势而不再攻击上党郡本身,也可以把上郡韩国饿死困死,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效果。</p>

这便是上党郡、野王城对韩国的战略意义之所在,而对秦国而文,上党郡、野王城的意义则就不只是亡一小小的韩国这么简单了。</p>

这数十年来,天下大势风云变化,各方势力此消彼涨,发展到现在,出现了秦赵这嬴姓赵氏一族两家争夺天下的大势。凭心而论,秦之国力只是略强过赵国一两成,真正要想通过一场声势浩大的举国之战来一举灭赵,进而定立天下大事,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也正是秦王稷认为范睢说言当下已是秦赵决战之刻的说法有不妥之处的所在。</p>

身为一国之君,还是天下第一强国的一国之君,秦王稷虽在心中暗自赏识那个奇谋勇进的主张,可他却并不会助长属下之人孤注一掷而定乾坤的赌徒作风,而是更多的主张营营为步、稳扎稳打的执家作法;现在,他并不认同范睢因为先前的多次失误,而生出的急躁妙计,却对范睢提出的先以韩国上党野王城开刀的小谋略深以为然。</p>

包括秦王稷在内的秦上层文武大员经过前后两次奇袭赵要塞阏与失败之后,都或多或少的认识到了要想超越韩、魏领土,而对赵国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秦王稷才会欣然接受了逃命而来的范睢,任命他为大秦相邦,采纳了他的“远交近攻”之策,先蚕食韩、魏尔后攻赵、齐,进奋发荆楚,北望燕辽之地。</p>

而这一回,范睢把手指一圈,进一步向秦王稷兜指出了当下秦国已占领了魏旧都安邑、又得新垣、曲阳、南阳、轵邑等城,那个昔日几乎灭亡他嬴姓犬丘赵氏社稷的强魏,已经被削弱成了一个二流国家,已经不足为惧――现在横在秦赵之间的魏国已经大为虚弱了,正是大举攻击赵国的决好时机!至于韩国,不过是三流国家而已,更是不足称道……</p>

韩国的武威虽是不不足称道,可是韩国的上党郡却是战略要地,只要占据了上党,就可以直接威胁到赵都邯郸――上党以东便是无险可守的大面积平原,可任凭秦国轻骑驰骋,战车冲杀,大秦步卒锐士进击中原。</p>

“欲攻赵,必须先略取韩之上党”之说,在早就流行于秦中朝堂之中,只是像范睢这么明确的指出用攻战野王城,进而扼杀上党韩军的用兵大略,却是秦王稷第一次听说。他在以为此计奇妙的同时,在心中算计着将来的天下大事。</p>

“野王一失,韩国上党就保不住了,那之后……又会怎么样呢?”秦王稷的话虽是明知而故问,却又有一点意味深长。</p>

得到韩国上党之后,秦国有三条下招后手可以选择。</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