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2 / 2)

下午,李达明哪里也没有去,一个同学也没有找,虽然知道不少同学都从外地回来在家休息,而且马如龙最近也还没有上班,这几天也在家,但实在是怕别人问道工作事,所以只是坐在姑奶家客厅里吹着电风扇,百无聊赖翻着电视频道,看着哪些惨不忍睹的肥皂剧和无可奈何不得不看的广告。</p>

中国人电视广告水平真是不敢恭维,除了乱吹牛吹得天花乱坠和高频率地一味地狂轰乱炸外什么都不会,不知道这些企业公共关系都是怎么搞的,做广告的是怎么想的,怎么都把用户和中国观众当作白痴。到现在,有些企业还是那样,你看那个什么“脑黄金”的广告,什么“收礼只收脑黄金”,凭什么?真是莫明其妙,狗屁。</p>

晚上,姑爹赵锦来倒是准时下班,6:30未到就到家了。看到李达明一家也没有惊奇,就问道是不是为李达明工作的事情,弄得李达明一家三口人不好意思起来,平时都在外面打工、上学,过年过节也回来少,也就很少有时间来看他们姑爹姑奶他们老俩口了,现在有事才突然上门,也实在觉得脸有些红,但奇怪他怎么会一下子就猜中了。</p>

天太热,谁也不想太忙,姑奶就把中午没有吃完的菜热了一下端上来,又到门口卖熟菜的摊上买了猪耳朵、猪尾巴、麻辣鹅、花生米等几个卤菜回来下酒。</p>

姑爹赵锦来从床下面翻出一箱酒,拿了一瓶出来,是放了可能有近十年的瓷瓶装的洋河酒。这个酒不错。</p>

过去老洋河酒大家都知道,常见的都是玻璃瓶装的,分别普曲、优曲,标牌是反弹琵琶的敦煌飞天图,有绿色的、蓝色的和红色的,其中以红色的优曲最贵、最好。而这种瓷瓶装的很少见,基本都是专贡或是特贡特制的。特别是又放了这么多年的洋河酒,已经少有了,看来也是姑爹珍藏压箱子的酒,是他的心头肉,今天有口福了。</p>

女的不喝酒,每人只倒了一大杯饮料,男的每人都用小茶杯倒了大半茶杯。姑爹赵锦来把杯端起来说,“今天克俭一家来,我很高兴。今年是个喜庆年,赵三(赵孟芳)卫校毕业,已经到人民医院上班;赵四(赵孟军)、李二俊(就是李达明的弟弟,小名叫二俊子),高考已经结束,估计都有学校上;大明子大学也毕业了,虽然工作还没有定下来,虽然现在安排工作有难度,但我认为这仅是个过程,我相信结果是会是很完美的。看到这么多小辈,一个个长大、成人、成才,虽然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老了,但却更让我感觉到欣慰和高兴,感到后继有人。我希望我们大家第一口多喝一点。”</p>

每个人都哄然而应,李达明却差点被第一口酒呛了。</p>

李达明本身酒量就不大,这陈酒实在太冲,没有想到,第一口又喝太多了。看着李达明的狼狈样,大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p>

母亲赶紧放下手里的杯子,要帮李达明拍拍背,李达明擦去被酒呛出来的眼泪,冲母亲摇了摇手,说,“不要紧,不要紧,没有关系!”</p>

姑爹夹了一块猪耳朵给李达明说,“可以,可以,看起来小身板蛮瘦的,做事却像个男子汉,不错不错。下一口少喝一点,不要把再自己呛了。来来,大家都先来吃菜!”</p>

因为晚上要谈事情,也没有多喝,几个人两瓶酒也没有喝完,平均每人半斤都不到。</p>

(以上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偶然)(未完待续)</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