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我其实也早就猜到了一点,这个陵墓的宏大格局,不用黄肠题凑实在是说不过去。因为我们走的是盗洞,完全算是走的捷径。可以想象,当年李家下来的时候,花费了多大的人力物力!</p>
不过让我想不明白的是,既然是走的盗洞,那么挖盗洞的人必然对这座陵墓十分熟悉才是,甚至有可能手上有设计图。这种几乎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那人居然还没信心出去,我实在想不明白是为什么。这肯定不会是机关陷阱一类的东西了,甚至粽子什么的都不需要考虑,粽子再怎么厉害,也威胁不到一个盗墓世家几个世纪之久。</p>
“题凑”是一种罕见的葬式,始于上古时期,传说而已,因为没有证物,所以不可考证。比较多见是在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了。所谓“黄肠”,颜师古注引苏林的说法即柏木黄心,就是去掉皮后的柏木。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外面还有便房。</p>
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p>
使用“黄肠题凑”,一方面在于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棺木,使之不受损坏。这些棺椁都采自深山穷谷中的名贵木材楠木,柏木和梓木,装饰精致,制造考究,耗资巨大。虽说代价不小,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这古人防止盗墓贼最笨却是最有效的办法。因为机关陷阱什么的,对盗墓贼的威胁实在有限的很。但这种死力气的东西就不同了,虽然同样没什么威胁,但你就是拿它没办法。毕竟人力是有限,所以只要不是来得一个加强连,几个小毛贼,完全不必放在眼里,让他们拆他们也拆不走。</p>
黄肠题凑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就是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题凑的名称便是由这种特定的方式衍生出来的。“黄肠”则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p>
我记得中国出土比较有名的几个黄肠题凑,都是汉墓。其中柏木最多的一座汉墓大约有一万五千余根叠成,约合木材122立方米,相当于一座小森林的树木总面积。其工程量就可想而知了。</p>
我们眼前的这一座,只有更大没有最大,反正入眼的全是木头,肉眼肯定是数不过来的。估计的话,面积应该不会少于一百立方米。</p>
美玲也是做考古的,这方面的知识比我还清楚,一见之下,也是大吃一惊道,“黄肠题凑?!这是汉代那个皇帝的墓?师叔,我没看错吧?”</p>
我摇摇头,“错不了,这玩意太特别了,怎么可能看错。”一瞬间我感到了一种极不和谐的情绪,因为可以肯定的是,汉代没有那个皇陵是埋在这边的。这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p>
美玲激烈道,“这不可能,黄肠题凑至少是王陵,可长沙这边,因为秦末其实的楚汉之争,不可能会有西汉王陵,这个只要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都清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