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都市言情>重生之文化巨头> 第四十九章 原创动漫业的思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九章 原创动漫业的思考(1 / 2)

 其实漫画的起源,可能是来自于图画配文字的儿童读物,其中比较著名的人物有十九世纪的英国女插画家碧雅翠丝·波特。

这个时候还没有漫画,也没有漫画家的称呼,而这位著名的波特小姐,创作了一个名为“彼得兔”的经典卡通形象,以动物的视角画一些漂亮的油彩画,然后配上文字讲述一些简单的童话故事。

林俊之所以知道这么一个人,是因为06年,米高梅公司出品了一部名为《波特小姐》的电影,而看过电影之后,这位美丽、善良,心灵手巧,又与大名鼎鼎的哈利·波特同一姓氏的女插画家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来有人根据这一表现形式,进行了改变,用以简单的线条画来表现一个简短幽默的小故事,这才是漫画最早的雏形。

比较知名的形象,就有风靡全世界的小狗“史努比”。

当然这是观其美好的一面,带给人愉悦和快乐。但也有人借着漫画的夸张变形的特征,用来指桑骂槐,讽刺时局,不过这已经是一两个世纪以前的事情了。

人们对现代漫画从幽默短篇到长篇故事的印象的改观,可能是源自于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的漫画文化。

二战之后美国占领了日本,不光给日本留下了许多美日混血儿,附带的还有棒球和漫画。外来的东西融入本土的时候,总是会发生一些变化,掺入一些本土文化的东西。

像如美国这个移民国家,无根之国,人民缺乏安全感,总是渴望被拯救,因此个人英雄主义泛滥,表现在漫画上,就诞生了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等一系列超级英雄。

等传到日本这儿,也会有所改变,表现的最突出的就是两种差别极大的绘画风格。美国人的画风要夸张的多,个个肌肉虬结,脸面棱角分明,典型的西方人的审美观。

日本的画风就比较清新一些,比起他的主子要更加贴近于东方人的审美观点。

只不过日本漫画的画风也有很多让人诟病的地方,比如人物面部过于简单,缺少突出的特点,往往脸型不变,换个发型,换个发色,换个衣衫,就成了另外一个人。

香港的漫画又跟前两者不同,虽然同属于泛亚文明圈之内,但是画风却跟日本的风格差别很大,人物设定上对比日本要更加细腻和丰富,没有那种“大众明星脸”的毛病。

而且从故事情节上,除了少数描写都市感情生活和古惑仔的之外,大多数都是讲述武侠故事的。

从故事性上来说,又比日本和美国的剧情要更丰满,更有张力。看香港的漫画,就像看一个带着图画的武侠小说,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而不像美国的漫画英雄们,只是打倒一个又一个犯罪分子,故事拖冗,情节空乏,看多了,简直就像是红白机的过关游戏一样,一个关卡对应于一个boss永无止境。

说到香港,就已经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因为国内的原创漫画一直没有起色。

2000年以后,虽然文化部有意识的扶植了一些漫画杂志,并且说的动漫产业是朝阳产业,拥有无限的发展前景。

随后大陆迅速的冒出了一批漫画杂志,可惜这些杂志撑了一年左右,就相继停刊。像《卡通先锋》《动画大王》《漫动作》《电漫》《动漫+》。

能撑下来的,只有少数的如《漫友》《星漫少年/少女》《卡通王》《少年漫画》。

悉数这些刊物夭折,中国动漫产业胎死腹中的原因,无非是这些从业者太操之过急,缺乏长远的眼光和战略性的发展推广计划。不光缺少优秀作品的来源,而且还没有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

仅仅只是看到巨大的国内动漫业市场的恐怖,就贸然一头扎了进来,不赔的血本无归,才真真叫怪事了。

画漫画的约束条件,可比创作文学作品的要求来的复杂,像日本的许多热门连载,虽然作者都标这一个人的名字,可实际上他的背后有一整个创作团队在努力。

绘画所占用的时间精力,要比写小说还多得多,不是一个人,一支笔就能简单完成的。

单人创作的话,绘画质量和故事情节很难保证,多人创作的话,一个新发型的漫画杂志所能支付的报酬,恐怕还不够所有人的基本生活费的!

有人把漫画称作为第九类艺术,把这种表现形式的地位拔高了一个层次,可艺术家也是要吃饭的,连肚子都填不饱,怎么能安心搞艺术创作呢?

所以当时很多作品质量显然不过关,优秀的更是凤毛麟角,早已被日本漫画养叼了口味的八零后们,自然不买账了!

发行量惨淡,很多杂志社连印刷成本都收不回来,而他们背后的漫画创作者们,也不得不向生活低头,该找工作的找工作,该养家糊口的养家糊口。

林俊觉得他们太急功近利了,想要一口吃成胖子显然是不现实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