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都市言情>电影万岁> 第54章 新剧团里找演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4章 新剧团里找演员(1 / 2)

 “少爷,你这都是为了什么事情呀,愁眉苦脸的。”书房里,我望着桌子上的饭,发着呆,虎头走上来,皱了皱眉头。

“少爷,人是铁饭是钢,再忙再麻烦的事情,也得先把饭吃了。我给你热热去。”虎头转身就要走,被我叫住。

“虎头,我问你件事情,上海的戏院,你熟不熟?”我低声问道。

“戏院?”虎头呵呵一笑:“少爷,你要去听戏?老好的了!我这就去叫车,大金台还是温柔乡?”

“狗屁的温柔乡!?我找的不是那些戏院窑子,我找的是文明戏社,新戏社!”看着虎头一脸不正经的样子,我就来气。

“新戏社?听到是听说过,最近些日子,我在街上跑,听说一些读书人搞的什么新戏社,演了好几场呢,还都是外国戏,好像女学生也在里面演,外面议论纷纷呢。真是的,时代变了,女孩子家家的,演什么戏嘛……”虎头义愤填膺。

“女学生怎么就不能演戏了?”我站起来,穿上了外套。

“少爷,你这要出去?”

“嗯。去报馆,找是史量才。”我笑了笑。

话剧这玩意,在19世纪末才传入中国,第一个正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每年都公演几场,后来了“新东席”的小剧场,专供日本的一些艺术团体来演出。中国人的话剧主要从校园里面发起,后来走向社会,1907年,中国留日留学生组织了“春柳社”(主要成员之一就是李叔同),产生了极大影响,1910年底欧阳予倩等人组织的“进化团”,是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剧团,演遍大江南北,声名日隆,欧阳予倩等人对于话剧的思想,以宣传革命、攻击封建统治为目标,在表演上,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简单的提纲,整个话剧的魅力往往是由演员的个人临场发挥来决定,所以造成了话剧社里面的演员功力表演功力老道。

辛亥革命失败后,话剧的发展也随之陷入低潮,但是1914年,突然出现了话剧史上所谓的“甲寅中兴”,这一次繁荣,以上海为中心,以“职业化”和“商业性”为主要特点,可以说,从这个时候起,中国的话剧艺术才真正成熟起来。之后的几年,上海新剧剧团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兴盛起来,涌现了六大文明新剧剧团,主要有新民社(主持人为郑正秋)、民鸣社(主持人为张石川等人)、开明社、文明社、春柳社等,不仅一举打破以往京剧等旧戏一统天下的历史局面,还培养了一批扎实的话剧人才,创造出了以往没有的形形色色的舞台形象。

照例说,我对演话剧的人十分排斥。电影的表演和话剧的表演有着本质的区别,话剧演员的表演一般注重舞台性,比较夸张,而电影的表演,讲究的就是生活的真实,一般说来,话剧演员要转行演电影,最要命的就是他们的那些话剧上养成的习惯自觉不自觉地带到了镜头前。

但是现在的情况也顾不得许多了,从群众中挑演员,完全不可能,这年月,看电影的人都没有多少,观众群体基数并不大,我要挑演员的话,最佳的办法,就是从这些话剧人才之中去找了。

而这些新剧团,我并不熟悉,虽然这些剧团领头人一个个的大名都是如雷贯耳,可应找过去,也不太合适。

史量才就不一样了,他是上海出了名的报人,长时间以来就和这帮新剧团的人混在一块,交往甚厚,由他引荐,再好不过。

叫了两辆车,直奔《申报》馆。

正是上午,报馆里面忙得不可开交,写稿的,打电话的,校稿的,加上吸烟的,喷墨的,屋子里面乌烟瘴气。

“壮观呀。真是壮观。”看着面前的忙碌景象,我是目瞪口呆。后世的报社,我见过,但是和这个相比,简直就是不一个层次了。

“慕白?!你怎么到这里来了!?来来来!屋里坐,屋里坐!”正愣着呢,身后史量才的声音。

一转脸,见史量才穿着长衫,胸口前系着一条围裙,耳朵上乱七八糟地夹着几根钢笔,脸上更是白一道黑一道,全是墨水。这样子,根本和之前那个风度翩翩文雅无比的文人简直是天壤之别。

“老史,你这是……”进了史量才的办公室,我才发现简直没有落脚的地方。

地上堆放着书籍,成叠的报纸就随处堆放在地上,加上打字机、书柜、办公桌,二十几平米的办公室,我们涌进去,一时之间还真难有下脚的地方。

“慕白,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这里……”看着凌乱的屋子,史量才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赶紧收拾。

“老史,我以为我那里是猪窝,你这里看样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嘛。别收拾了,找你有正事。”我一屁股坐在了史量才的办公桌上。

“正事?你是要到我这里来?”史量才眉飞色舞。

“你这里的活我可干不了。我也没那个文笔。”我嘿嘿一笑,把我要找演员的事情跟史量才说了一遍。

史量才听完,哈哈大笑,手指指着我的鼻子:“慕白呀慕白,这事情你找我算是找对人了。走,咱们现在就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