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进入兴平元年七月底时,刘晔入主徐州之事也先后传入了曹操、袁绍、袁术等人耳中。
曹操先前并不知道陶谦身死,刘晔代任州牧经过,他刚回到兖州整备军伍,与席卷全州士气极高的吕布交战两场并不占优势,故而本就存着再撤出占据的徐州四郡约五千士兵回转,将这四处经过大乱,民生凋零,剩下十余万百姓对于曹操也是恨之入谷,根本无法在短时内收拢民心之地舍弃。
听闻了刘晔三路大军动向,自然以为又是被陶谦请着要来劝他撤军回转,于是曹操索性命留守四郡士兵先回,与刘晔大军未曾照面就交错而过。等到这批军队回到兖州,曹操这才清楚徐州竟然有此大变。
说曹操没有丝毫嫉妒刘晔好运,那是不可能的,但现时摆在曹操面前的必须先“安内”。他属下众多将领文臣,皆因为家属在许县,从知晓兖州几乎全境陷落后,便是他们这些曹操重用的文武都有许多不告而别,弃曹操而投了张邈和吕布。
将领们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士兵了!人心思归下,每日皆有士兵开小差作了逃兵!
若不能迅速打胜仗收回失地,不用太长时日,曹军便会自己垮掉!
因此,曹操平静地派出使臣往徐州表示庆祝之意后,便将自己全部注意力放在兖州之上,终日与郭嘉、荀攸,程昱等商议对策,以求克敌致胜。
袁绍从其子袁谭处得知刘晔得了徐州后,心中极其不甘,想着稍后自己多找心腹谋划可能还有机会分一杯羹,便再加强攻击力度,亲自领军攻打并州治所晋阳。 历数日攻克,随后大军两州夹攻之下,将黑山军张燕手中连结冀州与并州的壶关攻下,最后再占据雁门郡。从此黑山军被分隔为南北两处,只龟缩于太行山脉中,无粮时便择机出动劫掠附近郡县;而白波军则被袁绍驱逐到河西,河东两郡一带。
从得到玉玺后,已经作起了皇帝梦的袁术,见到他垂涎不已的徐州竟然落到了跟他有些过节的刘晔手上,哪里能按下气愤?先前本打算着等曹操与陶谦拼个两败俱伤。他再出兵便可轻松将徐州据于手中,却不想曹操辛辛苦苦攻打,他兴奋莫名的旁观却是便宜了刘晔!
不想忍下这口气的袁术是三位诸侯中唯一明确表示了自己不满态度之人----
七月二十九日,不听手下谋士们的劝谏,寿春地袁术自号“徐州伯”,言刘晔无德才代督徐州,应将此位让于他手,并且派出大将纪灵。谋士陈纪领着三万大军直接兵出淮南,驻营于距离彭城国仅六十里的灵壁县,虎视徐州。
“袁术称徐州伯,派大军来攻?”
刚为典韦和赵云主持过婚礼四日后,刘晔就接到了这个情报,原本的好心情顿时被破坏得一干二净。
原本,刘晔看着战乱后的徐州恢复情况渐上正轨,他是想着将大小事务安排妥当后,便可回到幽州去全心照顾蔡琰,使她能平安地为自己生下子嗣。 现今有战争再起迹象,刘晔当然心中大有怒意。
确定了消息属实,并且大略探知袁术军力布置后,刘晔直接召来全部徐州官吏,文臣武将于州府中议事。
“此消息确实,便问诸位想法,本牧应当如何处置?”
刘晔强压着怒气不让它影响到自己决断,同时借这个机会也再来冷静旁观下徐州士族们的底细,也算是化不利之事为己所用。
“明公当立即出兵,警告左将军袁公路。若其退兵,则无事;若其不理,可先发制人!直接击破其军,让天下对徐州怀别样心思之人看个分明!”
见多有官吏窃窃私语商议,却无一人出言。已渐入状态陈群立刻出列禀道。
从先前办好赵云、典韦两人婚事,得到刘晔,刘晔属下军方,以及徐州士族们的肯定和友好态度,再到后来凡有正确措施提出,刘晔必然采用,奖励从不含糊。不合适的若有机会刘晔也会指出不当之处。对于现在年纪轻轻。易于接受新思路的陈群来说,在刘晔手下使他渐渐感觉能尽展所长。又在不断学习进步,极受重视,这正是所有士人作梦都渴望得到的待遇!
陈群心甘情愿唤刘晔为“主公”的日子,也许不用等太久。
“登以为陈主薄所言有理,明公当以强硬态度、铁腕手断使袁公路般豺狼之辈不敢再起窥伺我徐州心思!”
陈登与陈群两个同姓,他们也是早就相互认识,但同居于刘晔属下重要职位后,再人有机会多了解彼此才能抱负,顿时互引为知己。 陈群话语正是陈登所想,他当然立即支持。
“竺以为明公确实需得出兵,但应以外交手断为主,战争为辅,本州刚经战乱,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军队也普遍厌战,并不是真正争战之好时机!”
牵扯到具体行政事务,糜竺与陈登这一对知己好友却也常意见相左,在众人眼中,也是见怪不怪。
“糜治中所言正是!末将所领兵将经前次战事还未恢复战力,出兵佯作攻击可行,但真正作战只怕……”
曹豹倒也并非真正一无是处,不论是出于保存实力考虑,还是其它因素,他会反对出兵倒也在刘晔意料之中。
“咳……曹从事所言并不代表我军全部,末将请主公下令,只需一万步卒,再加两千精骑,足可杀败袁术军队!”
赵云同样被提为兵曹从事,同一州有两位兵曹并不算奇怪,只是未分正副罢了。他地位置居于众多武将之首,公开的时候并不长,差不多在他即将成婚前两日方才接到正式任命,可算事业婚姻双丰收。
对于刘晔的破格提拔。自认功绩不足的赵云也颇有几分用战功来证明自己实力的急切心理,何况有骑兵之利,他有绝对把握灵活运用下,绝无失败之理,当然也代表刘晔直属阵营表明自己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