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科幻灵异>我在大明当暴君> 第257章 华夷之辨,除爵(第一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7章 华夷之辨,除爵(第一更)(1 / 2)

 关于鞑子混入北宗孔家的事件,却是在朝堂上发酵了起来。</p>

好几项证据已经证明,现在的北宗孔府,可能是鞑子的后人,或者说混入了鞑子的血脉。</p>

这绝对是大明朝的官员们接受不了的一件事。</p>

古代非常讲究华夷之辨,尤其是宋明的儒生。</p>

什么叫华夷之辨?</p>

华夷之辨又叫夷夏之辨。</p>

这个理论根植于儒家的《春秋》里。</p>

夏便是诸夏,在古语中,夏是指礼仪之大,即中原。</p>

而夷则是中原周边的蛮夷。</p>

古人是怎么看到诸夏周边的蛮夷的呢?</p>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唐太宗曰,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p>

而王夫之则说:夷狄只知其母而不知谁为其父,虽得天下,立法治民与禽兽无异。</p>

通常情况下,夷夏之辨有三个不同的标准。</p>

一、血脉衡量。即蛮夷生的孩子就是蛮夷,以后世世代代永远是蛮夷。</p>

二、地缘衡量。即你只要不生活在诸夏之地,就是蛮夷。</p>

三、服侍、礼仪和文化。只要你着华夏衣衫,行华夏之礼,尊华夏文化,就是诸夏,而非蛮夷。</p>

孔老夫子则认为: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p>

意思就是,诸夏的诸侯如同使用夷礼,就是蛮夷,蛮夷只要尊重华夏的文化,着华夏的衣冠,就属于华夏。</p>

历史上例如融化华夏的匈奴、五胡、契丹、女真等等,后来都尊华夏之礼,着华夏之服。</p>

后世的儒生,对华夷之辩和夷夏之防是非常看重的。</p>

有的人则干脆以地理和血缘来衡量。</p>

例如朱元璋,就是以地理来衡量的。</p>

为此,他定下了15个不征之国。</p>

并非这些国家强大,而是朱元璋认为这些地方都是满意,用兵即费钱费力,还没有收获,并且还有损天朝威德。</p>

例如现在,鞑子生活在草原,且并没有尊崇华夏之礼。</p>

既然如此,鞑子便是蛮夷,那大明朝堂上的大臣们肯定是接受不了的。</p>

这事其实不需要完全证明了,因为皇帝也无法真的拿出证据完全证明。</p>

但是已经出现了怀疑。</p>

而衍圣公这种孔子后人,怎么能由一个可能是蛮夷之后的人来担任呢?</p>

要知道,这朝堂上还有不少人是血统论啊!</p>

所以,这事基本上板上钉钉了。</p>

而张凡也没有再去画蛇添足,因为已经没有必要了。</p>

北宗的衍圣公爵位肯定是保不住了。</p>

至于北宗到底是不是鞑子后人,反正21世纪有人做过科学的基因检测,不说百分之百是,但极大可能是有混入蒙古血统。</p>

不过,无论从后世还是在当下来看,这都不重要了。</p>

21世纪不需要衍圣公,而当下,即便退一万步,重新再立一个衍圣公,实至名归的也应该是南宗。</p>

因为南宗才是正统。</p>

接下来怎么办?</p>

废北宗衍圣公爵位?</p>

当然要废,但不是皇帝来提。</p>

既然事已至此,也不需要皇帝来提了。</p>

大明朝的官员最喜欢干的几件事之一就是搞人,现在理由也给充分了,不用皇帝再提示了,大家自然是自告奋勇写奏疏了。</p>

短短的一天时间,皇帝就收到了几百封奏疏,简直比当初弹劾孙承宗还要多,多得多。</p>

所有的奏疏都在将华夷之辨,从地缘说到血脉,再说到利益。</p>

从周朝说到秦汉,再强调五胡乱华,靖康之耻,最后说到蒙古南下。</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