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酷我小说>历史军事>贫道混初唐> 第137章 犁庭扫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7章 犁庭扫穴(1 / 2)

 第137章犁庭扫穴

洛阳襄城宫大殿里,太宗皇帝看着关内道行军大总管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的奏本,脸上荡漾着微笑。

对于怎样才能安定北方边境,太宗皇帝有两套方案,早在薛延陀出兵时那次廷议征求群臣意见时,他说:“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多为中原边患。近来薛延陀崛起,我们已经早早有所准备。我设计了两套方案:一,精选十万大军,灭其国家,俘其首领,可保我边境百年安定;二,采取和亲,给于羁縻,这样足以保证边境三十年安定。不知哪一套方案更好?”房玄龄支持第二套方案,太宗也倾向于第二套方案,但魏征和长孙无忌支持第一套,二比二平,太宗皇帝一直拿不定主意。此时李勣的奏本无疑打破了这个僵局。

李勣的奏本大意就是如今各州郡的精兵悍将集结于白道川一线,总数已达十五万之众。而薛延陀夷男的二子并六万精锐全军覆没,归附的五个部落也只剩回纥一个。此时正是挥军直取漠北的时机。毙其功于一役,保大唐北疆百年安定。后面附着这次立功的将领名单,斛州的铁勒木和格日楞赫然在列。一个是在白道川击杀大度设,另一个是在斛州解围战中射杀突失利。另外还有斛州刺史麦仲肥亲自压粮解了大军燃眉之急的表章。

十五万大军集结待命,这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太宗皇帝和几位重臣经过商议后,同意了李勣的表章。并派人送信给长安的太子承乾,命他准备大军粮草。因斛州地理位置靠前,成为粮草物资的中转站,命令斛州刺史麦仲肥为关内道行军总粮官,负责粮草和物资的转运。

铁勒木和格日楞因战功分别授予从五品上游骑将军和正六品下昭武副尉、怀化司阶的官职。把留守斛州的刘长有羡慕的直接用头去撞墙。

麦仲肥以斛州成为粮草物资中转站需要加强防御为由,报请李勣抽调回格日楞在内的三万骑军,加强斛州防御。李勣出于对粮道安全的考虑同意了麦仲肥的请求。麦仲肥为斛州争得了最大的利益。

贞观十五年八月关内道行军大总管李勣带领十二万部队渡过阴山一线,横跨大漠开始了对薛延陀部的最后一战。

薛延陀可汗夷男现在也是焦头烂额。自己的嫡长子大度设和次子突失利先后阵亡。而空出来的小可汗位置就分外惹人眼馋。夷男的其他儿子们已经开始不安分起来。七月中嫡次子拔灼杀掉了与其争夺汗位的庶长子曳莽,曳莽的部从投靠了夷男的侄子咄摩支,咄摩支带着本部和投靠的曳莽部袭杀了嫡次子拔灼,众酋长为求自保或拥兵自重或互相结盟。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竟不能制止,薛延陀内部其实已经四分五裂。

八月中旬,十二万唐军如泰山压顶般奔袭而来。薛延陀部慌做一团,各自为各自做着打算。而回纥小可汗吐迷度看到薛延陀部大势已去,以驰援薛延陀部为由,面见夷男,并把回纥所部与夷男的部从合兵一处。夷男见状大喜,对自己的烂摊子已经无能为力的夷男有了回纥的帮助,又燃起了一统薛延陀部的希望。

然而回纥小可汗吐迷度却是另有打算。于八月二十三日夜,带亲卫三十多人袭杀夷男,接管了夷男的部从,带着夷男的头颅裹挟夷男部从全族归降唐军,并做为唐军的先驱向导,带领唐军奔袭各处部落。

有了熟悉地形和对薛延陀部了如指掌的回纥为向导,唐军的袭击可谓神速。整部整部的薛延陀部族在被包围后投降大唐。

咄摩支带着本部和投靠的曳莽部逃出的部众破开围困,一路向北逃亡到萨彦岭与贝加尔湖一带落下脚,后击败本地多只土著,逐渐成为极北地方的一个大势力。咄摩支却一直不敢南侵,而是立足于贝加尔湖向西北方向发展。

九月二十日,薛延陀部完全除名。李勣留萧嗣业带斛州骑军两万人镇守漠北,带领唐军十万和靠投机得利的回纥小可汗吐迷度凯旋班师,太宗皇帝为了收买原薛延陀部降众,为夷男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十月底,太宗皇帝建立漠北十三州,各投降部落头人酋长等授予都督、刺史之职,建立漠北燕然都护府任命吐迷度为大都护。

十一月东突厥的李思摩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终年三十七岁。太宗皇帝想起李思摩对自己的忠心,当初太宗皇帝送李思摩返漠南时李思摩对太宗皇帝说“破亡国家后,陛下还能使我们的朽骨能安葬于故乡。愿子孙世代事奉唐朝,以报答厚恩大德蒙恩立我部落长,实际上希望世世为国家的一只犬,守在天子北门警卫。

太宗皇帝厚葬思摩。李思摩被追赠为兵部尚书,夏州都督,陪葬于昭陵。筑坟墓象白道山一样,为了纪念他的功劳,立碑于化州。太宗皇帝的所为让太子承乾心里产生了异样,感觉自己这个太子实在是当的无趣,还不如象李思摩一样到草原上建立自己的部落,做个酋长逍遥自在。

东突厥副都护延炻利结也被太宗皇帝留任长安,赐爵归德中郎将,领左屯卫将军之职。

北疆完全荡平,李思摩又身死。漠南草原急需治理整合。魏征上疏应遵循一贯作风,选东突厥的贵族为大都护进行整合,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长孙无忌认为,如今漠南草原各部族人已经没有如此大的威望可以担当大都护的职责,正是收归中央的好时机。而且漠南草原一直都是首都长安的一道屏障,应收归朝廷统一管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