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铎微微一笑道:“当然准了,你别看皇上年纪小,但聪明的很,国库里还有几两银子,而且他要硬是逼着那些王爷惹出几场祸事来,只怕他也不好收场。”
载漪一听顿时笑了起来。
在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兵制改革的事情还是定下来了。
经过详细的调查和计算,除了方怀穴手编练的六镇新军外,全国共有旗兵、绿营、勇营、防军、练军、团练等各种各样的军队七十多万人,这个结果把方怀吓了一大跳。后世即使像美丽国那么强的国力,他的常规陆军好像也不过一百多万人。更何况在生产力远远落后的今天。这么沉重的包袱,难怪中国的百姓会那么苦。
清朝的军制大致可分为兵、勇、丁三个层次。兵即是朝廷的常备军,数额、编制、薪金都有定制的“经制兵”;勇即是官府出饷临时招募“官勇”,有事时编练为“勇营”,无事时则遣散;丁即是散处与各地的团丁,是朝廷允许的地方团练武装,也就是官绅组织的“民兵”。
其中旗兵、绿营、练军属于朝廷常备军,旗兵总兵力共约13万人,又分为“禁旗”和“驻防八旗”两种。凡入“禁旗”者皆是满族子弟,主要负责拱卫京师;“驻防八旗”则是汉军八旗、蒙古八旗、满州八旗都有,分驻各省及重要城镇。
绿营则是当初满清入关时收编的汉兵发展而来的,后来招募的也都是普通汉族子弟。因为所用的旗子颜色是绿的,所以称为绿营。绿营编制以营为单位,设管带一人,每营500人。绿营原本是清朝主要的国防力量,但在太平天国战争后被全面淘汰,现在只剩下不到10万人。
至于练军,它是由绿营发展而来,又与绿营不同,所以清廷只能让各地官府招募“勇营”以对抗太平军,却没想到却发挥了出人意料的奇效,湘、楚、淮三军就是“勇营”的典范。在太平天国战争结束以后,清廷对一些绿营开始进行改造,以湘军将领和湘军营制对绿营加以编练。具体做法是从直隶绿营中抽调精壮加以训练,操演完毕仍回原地驻防。因为这些军队既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勇营,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绿营,故定其名为“练军”。他们战斗力比绿营稍强,但在编练过程屡次受清廷的干预,成效甚微,**习气如故。他们约有15万人左右,集中在东北和京畿附近。
方怀觉得讽刺的是,这近四十万常备“兵”竟然不是主要的作战力量。历次战事,包括这次中法之战,主要战力反而是低人一等的“勇”。
湘军、淮军、楚军这些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部队都是“勇营”,他们表现优异,取得了与绿营相同的的地位,成为清廷对内镇压对外御悔的唯一武力。
不过这一部分武力有个特点,就是掌握在汉族官员手中,这使得清廷极为不放心,到太平天国战事结束后,其大部分被裁撤,像当年足足有四十万精锐的湘军现在已不足十万人。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勇营”都像湘军那样,淮军和楚军由于李鸿章、左宗棠的关系保存了下来,淮军现在有七万大军,楚军也有六万人马。他们分别驻防各地,取代趋于瓦解又恢复无用的绿营。而他们的地位和拿的军饷这时候其实已经和绿营一样,因此楚军和淮军这样升级的“勇营”不再称为“勇营”,而改称“防军”。
在“勇”以下就是大清军队最低层的“丁”,他们大约有20万人左右。在中法之战中出过力的桂军、滇军就属于“团丁”的阶层,不过在后世的记录中,这些代表大清军队最低层的团练武装似乎比那些高高在上的八旗子弟兵要强悍得多。<div>